准提咒感应网

修持要旨——定

发布时间:2022-11-11 19:09:49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修持要旨——定

  随着佛学、佛教的恢复和发展,学习佛学和亲近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一大批的人中要求修持佛法的人也是与日俱增,笔者就常常遇到一些迫切要求通过修持而证法的人,在这些人中以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居多,这是一件可喜之事,也是佛法应世的殊胜因缘。但由于佛学、佛教的恢复、发展很快,佛学教育明显跟不上,于是修持的指导与实际需求的矛盾问题就尤为突出。比如笔者手中常年有佛学、佛教杂志十数种,但真正讲修持的、有修持的文章都极少。这样一来造成大多数学佛人特别是居家学佛人,对如何修持心中无底,把握不住,不敢上路。由此因缘促成笔者起心作这样一篇修持之文。

  修持是任何一个学佛人通达佛理,透悟佛法不可逾越的必须阶段。即便是以多闻第一的阿难,也是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亲身修持才得以佛果。为什么要修持?是因为我们身心有无数无量的妄想、执著,必须要通过修持来清除。修即是修正、修行,持即是把持,把持什么,把持佛理,以佛理的正念、正信、正见来消除一切自我的妄念与执著。修持的方法很多,《楞严经》中集中介绍了诸罗汉、菩萨修持悟法的二十五种修持方法,除此之外佛学中还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这实质上是表明佛法修持的最大方便。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修持方法,走什么样的修持之路,修持都有一个核心,有一条主线,也即是要旨——定。

  为什么说定是修持的要旨呢?因为生命的本体、本心在定,世界、宇宙的本体在定,宇宙中的万物万像都是这个所谓本体的动像。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唐代著名高僧惠能听师诵《金刚经》时,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使其大悟佛法,成就为一代宗师。什么是应无所住?那就是定,是大定之境。众所周知佛学修行总体上有戒、定、慧的要求,在这三字中实质上核心是定,为什么?什么是戒?戒即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此规范自己的一切行为,善化自己的内心,使之达到内心的安宁。由此看修戒就是为了定,戒是定的基础。而定又是慧的必须,因为只有定才有慧,对此惠能大师教诲说:“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想有大智大慧吗,那必须有定。大师还比喻说:“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六祖坛经》)。对定之说,释迦牟尼在《四十二章经》中明确指示:“无著得道”什么是无著?无著就是定。佛祖还在该经中说“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想通晓世间一切生灭之法吗,那必须有定。佛还在《楞伽经》指示:“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这里的所讲的自心现量是佛学唯识学中所指的生命中的三识之一,一是真识,即如来藏识,储存一切业;二是现识,显现一切对境;三是分别事识,分别一切显现对境事物。这虽是从唯识的角度来讲修持的,但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要究竟其现识,还必须离群索居,不为习俗所拘,并远离一切外道经论言说修持,才能通达自心现识以及现识所起的妄想之境。因此无论学佛人是操行什么修持方法,是走什么修持途径,要悟佛法,要通达经义,要修有佛果,其基本点都是在修定。这也是万法归一的基本理义。

  如此一说似乎佛法的修持就明朗了,就简单了,但就是这么一个定字不知从古到今难倒多少英雄豪杰,使多少学佛修持人谈定而叹息。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定太难了,没有亲身修持过的人也许对此没有什么体验,而亲身实践修持过的人就会真正感到求定是一件大大的难事。这就是佛学、佛教史上学佛人无数无量,而悟法者九牛一毛之缘故。

  为什么修持定就如此之难呢?这是我们欲界生命的习性所决定的。欲界生命的基本特点是有贪欲,以色、身、香、味、触五欲而生,生命中与此相应的眼、耳、鼻、舌、身从来都是放纵于五欲,使生命无始以来积下了无以数计的习气,这些习气藏于心识之中,形成一种惯性力,遇境就起念分别,使生命受这种惯性力的牵引,不得自由。故而释迦牟尼在《佛遗教经》中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制止也。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惟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於坑坎。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栓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从释迦牟尼的这段教诲我们不难看出,五根攀缘的习性是极重的,然其攀的根本又是在人的一颗妄心,因此求定之人首先要设法制心于一处,如栓牛鼻子一样,使纷乱的妄心安于一处而不至于纵欲不止。由此我们说修定,实际上无论是参,是念,是听等等修持方法,实质上都是在走一条由止到定的路。由此要达到没有任何心念,没有身体的任何感觉,也不再有身体的任何障碍,但自己又是十分清醒的,可见这在实际修持中是很难达到的,而且即便抵达如此境地,也只是到止的境界,还需再进一步才是定境。可见修持定不是一碗容易吃的饭,需下大力。

  那如何是定,如何修持定呢?对此几乎每一个真正悟法的过来人都有许多明确的指示,比如惠能大师曾有教诲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六祖坛经》下同)。还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又说:“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由此我们也会想到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方法:“初入闻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和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楞严经》)。观世音就是依此修得圆通法门的。观世音这个修持方法,虽然文字不长,百来个字,但已表述得十分透彻。如何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那就是定,是定境。只有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以后才有后来的圆满。观世音在这里不仅将其修持的方法一一作了介绍,而且在文中将每个修持阶段的境地,都作了十分详尽的表述。这不仅为我们修持人指出了一条实践之路,而且使我们在实践修持中,能更好地把握进程,验证自己修持所得。故而,如来十分赞叹观世音的圆通法门,据《楞严经》记载,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赞叹观世音此圆通法门:“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而且他还说:“未来学佛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他还赞叹:在诸多修持方法中“观世音为最。”(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修持方法本无优劣、高下之分,完全以自己的佛缘而定,释迦牟尼在此称“观世音为最”是从耳根的功能而说的,有心者可读《楞严经》以了知详情)。对于如何修持定释迦牟尼曾教诲说:“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於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四十二章经》)。这一段经语对于如何修持定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对于修持要旨是定之说,也有人持不同的见解,认为那是禅宗的修持方法,不是其他宗派的修持方法,这明显是一种偏知偏见。其实无论是净土宗的念佛,还是禅宗的打坐,也还是天台宗的止观,也还是其他宗派的修持都是在求定。至于采用的是炼气、炼身、看光、听声、听息、以及一些其他等等,那都只是一种方法的不同,方法只是到达目的的一种途径,不是根本,根本目的是定。这如同我们要去某个城市,是坐飞机还是坐火车,是坐轮船还是坐汽车,或者是步行那由去者随缘而选择,这都只是通达那城市的方法。有修持净土的朋友说,他们是一心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接引升往西方极乐世界,并非是在修定。这明显是见地上的偏差,从表面上看好象这种说法占理,是这么回事,其实不然。我们不妨看看佛经上是如何指示的。《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的“执持名号”是一条什么样的修持之路,是万念归一念之路,也是一条修“止”的路,由止到后来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一个什么境界,是一个定境。当然,如是之境只有亲身体证之人才有体验,一切言语表述皆不是境界本身,这也正是佛学中所说的法不可说,无法可说之意。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