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见井水的准解脱者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除了依于信仰,除了依于直觉偏好,除了依于相信古老口传,除了依于理性思惟,除了依于深思所成的观点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向人说明解脱的证知:生死已尽,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该作的都已完成,不再有往生下一辈子的后有爱了呢?」
比丘们请求佛陀教说,佛陀说了:
「比丘们!是还有其它方法的,例如,当眼等六根,识得色等六境,而引起贪瞋、痴时,觉知自己心中有了贪、瞋、痴;不起贪、瞋、痴时,觉知自己心中没有贪、瞋、痴,这样的觉知,是依于信仰?依于直觉偏好?依于相信古老口传?依于理性思惟?依于深思所成的观点吗?」
「不是,世尊!」
「比丘们!这样的觉知,不是依于智慧而明白的吗?」
「是的,世尊!」
「比丘们!这就是在信仰、直觉偏好、相信古老口传、理性思惟、深思所成的观点之外,能够向人说明『生死已尽……』之解脱证知的方法。」
※※※
有一次,尊者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在一起讨论。
首先,尊者那罗问尊者茂师罗说:
「茂师罗学友!能知道:『老死是因为出生,不离出生而有老死;出生是因为业力的蓄积成熟;业力的蓄积成熟是因为执取……;乃至无明灭则行灭;「有」的尽灭为涅槃』这样的正知见智慧,除了来自信仰,除了自己的直觉偏好,除了相信古老口传,除了是自己理性思惟,除了是深思所成的观点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尊者茂师罗回答说:
「有啊!我有『老死是因为出生……「有」的尽灭为涅槃』这样的正知见智慧,但不是来自信仰,不是自己的直觉偏好,不是来自相信古老的口传,不是自己理性的思惟,也不是深思所成的观点。」
「茂师罗学友!你说你有『「有」的尽灭为涅槃』这样的正知见智慧,那你是诸漏已尽的解脱阿罗汉了吗?」看来尊者那罗转移了原先的讨论方向,继续追问。
这时,尊者茂师罗沉默了,显然不愿意响应这样的质问,也许问题本身存在着矛盾,也许他还没有证得解脱,不是阿罗汉。
尊者那罗再三追问,但尊者茂师罗还是沉默,一时间两人就僵在那里。
这时,在旁边的尊者殊胜,觉得自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于是,征得了尊者茂师罗的同意,替代他回答尊者那罗说:
「那罗学友!除了来自信仰,除了自己直觉的偏好,除了相信古老口传,除了是自己理性思惟,除了是自己深思所成的观点之外,确实有『「有」的尽灭为涅槃』这样的正知见智慧。」
「你说有『「有」的尽灭为涅槃』这样的正知见智慧,那就是诸漏已尽的解脱阿罗汉喽?」尊者那罗再度关切这个问题。
尊者殊胜回答说:
「我说有『「有」的尽灭为涅槃』这样的正知见智慧,但还不是诸漏已尽的解脱阿罗汉。」
「既然已经得到『「有」的尽灭为涅槃』的正知见智慧,怎么还不是诸漏已尽的解脱阿罗汉呢?这样的说法,前后互相矛盾!」尊者那罗不表同意。
这时,尊者殊胜就打了一个比方来说明:
「学友!譬如在荒野路边,有一口井,却没有打水的绳子和桶子。当在炎热的天气下,有人因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口渴。他来到井边,确确实实看到了井中的水,但由于缺乏取水的工具,所以还没能喝到水,这种情形,就如同我所说的:有涅槃的正知见,但还不是解脱阿罗汉。」
这时,在一旁的尊者阿难听了,对尊者那罗说:
「那罗学友!尊者这样说,你还有意见吗?」
「阿难学友!我对尊者殊胜这样说,除了说他讲得很好,讲得很巧妙外,不能再说什么了。」
按语: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相应部第三五相应第一五二经》、《杂阿含第三一三经》、后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三五一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八经》。
二、不以「信仰、直觉偏好、相信古老口传、理性思惟、深思所成的观点」,而以六根认识六境的觉知,离贪、瞋、痴而证得解脱,说明佛法的修学,是重于经验体证的。
三、见井水,但还未能喝到水,就像能胜解空性,对涅槃的内涵有相当的把握,但还没能实际证入的菩萨,在愿力与悲心的支持下,就有机会,也有一定的能力,在生死中济度众生。这样,这部经可以看做是大乘菩萨行的理论基础;早期经典中的重要依据。(参考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九四至九五页)
四、比对《杂阿含第三五一经》与《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八经》,其主要内容是十分一致的,只有以下三点小有不同:(一)故事的发生地点,前者说是「舍卫国象耳池侧」,后者说是「憍赏弥(拘睒弥)之瞿师罗园」。(二)事件中,尊者殊胜与尊者那罗的角色,在两部经中正好对调。
五、《相应部》之注释书认为有「『有』的尽灭为涅槃」正知见智慧的人,为证第三果者,而尊者茂师罗为阿罗汉。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