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高提祖印 薪火无尽——第四次中日佛教修行体验团修学报告

发布时间:2023-01-11 16:41:04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高提祖印 薪火无尽——第四次中日佛教修行体验团修学报告

  (2004、6、25)

  菩提

  尊敬的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会事务局长大西真兴长老:

  尊敬的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事务局长母正隆长老

  妙兴寺僧堂稻垣宗久长老

  永平寺国际部部长松勇然道长老

  德源寺代表良忍师 诸位大德、教界同仁、大家好!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中日佛教第四次修行体验团在日中韩国际交流协会、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妙兴寺、德源寺、永平寺等团体的协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修学体验 的活动。在此,我仅代表本次修行体验团的全体成员,向诸位表示真诚的感谢与无量的祝福。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本次修行体验团做在日修学的体验报告!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内容提要:

  初参临济棒喝风,疑情顿起悟朦胧,

  再参曹洞别样情,只管打坐望白云。

  梅雨时节花更红,东瀛禅僧心无痕,

  中日佛教永相承,五洲四海尽沾恩。

  关键词:临济宗曹洞宗修行

  一、初参临济棒喝风疑情顿起悟朦胧

\

  妙兴寺与德源寺同属日本临济宗道场,“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是他们修行表现的基本特征。振铃叫香、佛经念诵、粥饭茶礼、出坡劳务、禅修夜坐等日常生活内容无不是公案话头,就连吃面也同样是禅机无限。“一口饮尽西江水”的注脚竟在初参妙兴寺僧人们“吃面”的身上找到了答案。不过当时身临其境诚恐诚慌,如对圣容,最担心的是面条会不会从自己的鼻孔里来个“双龙出洞”。禅在平常日用中,只要注意留心观察,禅僧们举手投足之间,法都会从心中流过。妙心寺客堂的右侧的一幅挂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它的下方摆放着一盆花木,不知是有意安排,还是无心偶然,但插在花盆内的四个字“请务其本”却与>的偈颂相映成趣,禅味十足。也许是带着修行体验这样的观念而来吧,所以,看什幺都异样,总觉得什幺都是禅。是自作多情,还是禅的体验,只能暂时用修行者所谓的“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眼光来审视这世间的一切吧!禅僧们的专注力是应用在搬柴运水、洒扫应对、语默动静等各方面。严谨周密、一丝不茍、秩然有序、进退有节,把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当做目的来完成。诵经时,气贯长虹,犹如江河竟注、奔腾不息。劳作时,身手敏捷,毫无懈怠懒散之习。静坐时,稳若泰山,含胸拔背似泥塑木雕。严格的禅修生活,香板供养成了陶炼僧格的工具,昏沈、掉举、散乱、睡眠等烦恼生起的时候,执事僧会毫不留情地把香板重重地抽打到修行者的身上以为警策,所以,禅堂内总是不时地传来香板的噼啪声。我们体验团有三位在德源寺修行的法师便亲自领受了临济禅风的当头棒喝。并不是所有的时候,修行僧只是一脸的严肃与麻木,当他们在休憩时同样地轻松欢快,间或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动作,让人捧腹大笑。譬如妙兴寺一位修行僧在五观堂内竟突然作出歌舞伎引亢高歌的表演的姿势,风趣之余又让人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一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过去中国禅僧为发明心地,担囊负钵,云水参方的真实写照。此次,妙兴寺为我们按排了打草鞋这件显有点禅意韵味活动,它是为托钵而自我準备的,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则不能等閑视之。若说平常心是道,饑来吃饭困来眠的风范,德源寺修行僧们身上流淌的最多。“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则是临济宗共通的特点。惜福体现在用手指把钵里的残羹碎屑刮干凈,这样的做法以前只是听说过,不过在当今现代社会对于大量的粮食浪费而言,却无疑是最好的教育。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把洗钵水喝下去,或把茶饼放在嘴里一口吞下去,或快速地把粥喝完等,虽然完成的动作整齐划一、序列不乱,但对修行者的肠胃却是一种折磨,我们其中的一位法师就在一天里多去了几次东司。修行僧们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的身心已经能完全适应,或者把禅修行的方法完全应运到其中吧!可是,一次晚坐时,有位青年僧人因作务紧张,气喘吁吁地沖进禅堂,止静后仍未平静下来。无条件地接受或服从执事的差遣似乎成了修行僧的惯例,而住持的威严有绝对的摄受力,令全体僧众毕恭毕敬。妙兴寺的住持在一次夜坐时,左手提灯笼,右手执香板,神情庄重,容仪具足,举步轻缓,落地无声,却向我们展现了临济禅风的另一面。动如猛虎过河,势不可挡直承奔目标;静则鸦雀无声,一叶落而知秋深。对于我们而言,临济的修行虽只见其冰山之一角,却也是千巖竟秀、风光无限。

  二、再参曹洞别样情,只管打坐望白云。

  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犹如修行者参破自我的心境,云开雾散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永平寺是曹洞宗的大本山之一,“只管打坐”是其修行的主题。从其形式表现上观察及体验,衣食住行无不是道。因此,竟管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曹洞宗永平寺依旧传承其千年不变的宗风。修行僧的举止行仪皆以稳健、沉着、轻缓为法则。禅堂前的楹联:“行须缓步习马胜之威仪,语要低声学波离之轨范。”道出了修行者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学习处。“昨天不会的,今天做到了,就是一种乐趣”。这是永平寺一位青年修行僧的经验之谈。坐禅就是坐禅,在曹洞宗看来生活中行住坐卧的一切无不是坐禅,>中说:内心烦恼不起名为坐禅。因此,坐禅不是形式上的枯坐,南岳怀让对马祖道一就曾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坛经亦云:“生来卧不坐,死去坐不卧,一具臭骨头,何足立功课”。这即是告谏修行者不能拘泥于形式上的装模作样,而应在起心动念处绵密行持,直至言亡虑绝处,敢向无生说妙法。

  有僧问:“雪为什幺是白色的”?禅师回答:“它该是白色的时候就是白色,它不该是白色的时候就不是白色,因为它本来如此。”这是影片>中的一段对话,对于我们这些曹洞宗的门外汉而言,实在看不出什幺禅机。倒是大寮的典座在早粥供养前庄重而无言的九拜,让我们想到了当年慧可立雪求法的精诚,在这儿一切言说都成了风马牛不相接的俚语。曹洞宗的修行僧们把参话头当作是头上安头,其实,只要于举手投足处活在当下即是解脱,“谁缚汝”?因此,永平寺的修行僧们,吃饭时便吃饭,钵盂箸筷安置有序,进食先后轻拿缓放,急不得,慢不得,绵密适中,恰到好处,即是炼磨其心的于平常的用功之道,这些和现代中国佛教丛林生活的形式最为相近,有些繁琐的仪式在中国已简化成较能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但是他的内涵及精神却依旧得到较好的弘传和发扬。

  曹洞宗开祖道元禅师曾说:威仪具足即佛法。僧格的养成,僧德的崇高,僧志的确立等,皆从平常日用、洒扫应对、语默动静、来去出入的威仪中经久不息地坚持即山河大地尽现法王之身。永平寺在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运用其宗风理念积极布道传教影响广泛,所以,曹洞宗历来被称为平民的宗教。建筑之美是永平寺朴实大方的气质,在苍松古柏的掩映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就如年青的修行僧们一样,步履轻盈而不飘逸,仪表端庄而不作秀,进退有序而不卑亢,如此则摄导社会、凈化人心而归依佛教,光大法门。>云: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永平寺僧众们在修行期间严格遵守寺院的制度,长幼有序,严谨守时,每次活动的计划周密详细、条理认真清晰、合作分工协调配合,就如他们在弯腰拖长廊地板时,动作迟速协调一致,否则,后面人的头就会鉆到前面人的裤裆下面。永平寺蕴藏着丰富的佛教内含,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里仅以见闻之少分略陈管窥之已见,希望有机会能以问路白云头,古道热心肠的态度,更多地体验“只管打坐”的真正意涵。

  三、梅雨时节花更红,东瀛禅僧心无痕,

  印象中的日本僧人传说是那样不修行,但身临其境才发现并非如此,妙兴寺住持----稻垣宗久长老,4:00早课即準时地伫立在大殿的中央,像一尊佛满面容光。礼拜、诵经、祈愿无不专心致志。隐寮内长老的生活起居我们无从得知,但从袈裟破旧的一角,仍可看出中国丛林住持领众熏修以身作则的风范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梅雨季节的禅僧似乎并不因气候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则,德源寺住持---岭兴岳长老,坚持禅坐早晚不辍,并以香板供养了我们修行体验的成员,这在中国丛林的过去即不论人情世故但以明心见性为鹄,实为修行僧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永平寺的住持---宫崎奕保长老,我们无缘见到,据监院南泽道人介绍今年已104岁了,堪称人瑞。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禅修的道场常在山环水抱、绿树成荫的生态环境中建立,景色宜人。日本的禅剎与中国一样风光这边独好,譬如我们所参访过的永平寺、天龙寺等,古木参天、气象万千。禅师们巧夺天工的设计与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的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酝酿出和谐、安祥、清凉、自在的气氛,让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心旷神怡、顿消尘世之热恼。但是,无论外在的世界怎样令人迷恋,对于修行而未见道者而言,都应是聋子的耳朵――陪衬。惟有经过绵密的行持脱落身心,才能“见山是山,水仍是水”,犹如日月不着空,亦如莲花不着水。

  四、中日佛教永相承,五洲四海尽沾恩。

  全球一体而多元共荣的文化时代已经来临,面向新的世纪,古老而又伟大的佛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之发展,同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将是中日韩佛教乃至全世界佛教徒同共的责任与义务。回顾历史,三国佛教一脉绵延二千余年,禅的修行深深地扎根于信仰的沃土。此次修行体验活动,让我们更一步了解了临济、曹洞二宗的宗旨理念,以及佛教在日本传布过程中僧伽伦理建构和僧阶位次的确立。从各寺院的传统继承和现代发扬中我们看到了本土化的佛教特色和云水修行僧的谨严风格。务实、诚信、礼让、守时等良好的品德在社会各阶层的呈现,是佛教在日本长期努力宣教的结果。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佛教的普及化、大众化已经深深地渗入民族文化之中,形成强有力的民族精神。

  通过此次参访修学体验,我们觉得中国佛教丛林专修制度的精化结构以及对青年僧伽德行教育的禅修训练是有必要的。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曾提出树立模范修学典型的样板丛林,进一步提升僧团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寺风、道风、学风建设,从而全面推动佛教在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发展,是可以给予肯定的。双方互派僧人进行互动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国佛教尤其是僧团的认识与了解。只是时间可稍长一些,除了实际的禅坐修行外,应更多地了解僧团的制度、传承、管理、仪轨、法要等方面的做法,还要细化、量化工作的组织、安排、运作、总结等各个层面的程序,把禅的修行、教育、文化、思想等落实到生活中来。注意足下,一切从心开始,唯如此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