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家请看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须菩提前面请法,佛允许为他宣说,但是须菩提前面先问的是如何安住真心,后问的是如何降伏妄心,这里佛为什么先回答的是如何降伏妄心呢
?这是因为佛明了众生的真心之所以不能安住,是因为不能降伏妄想,如果把妄想降伏了,真心自然就显现出来。所以对已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来说,下手处就是降伏。古人说“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妄心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真如不守自性,对所见的境界起分别,认妄境为真,继而起分别心,真心才转为妄心的。就像水是因为风的吹动起了波浪,波浪是水因动而起的,其实它的本质仍然是水,所谓真妄和合名曰实,所以只要降伏妄心,真心自自然然的无住而住了。就像波浪,波浪止了以后就是水。诸菩萨摩诃萨。须菩提是替这些善男子善女人请问的,佛在这里不说善男子善女人,而是说菩萨摩诃萨,我们先来解释菩萨摩诃萨。菩萨是梵语,全称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我们中国人都喜欢从简,简称为菩萨,译成中文就是觉有情。菩萨不但自己觉悟,而且还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但是菩萨并不是在自己觉悟之后他才发心度众生的,他在初发心的时候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度众生才发心学佛道。就像看见有人落水,一心想救他上岸,但是又不会游泳,那么为了救落水的人而去学游泳,学会了游泳才能去救人。摩诃萨,摩诃是梵语,译成中文是大的意思,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比如我们称观音菩萨摩诃萨,文殊菩萨摩诃萨,虽然都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发心究竟圆满将来就成大菩萨,发心不究竟圆满只能成菩萨。权教菩萨是着相修行,认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这样的菩萨就不足以称为菩萨摩诃萨,不能称为大菩萨。而实教菩萨是离相修行,发心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知道上成佛道而实无所成、下化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乃是无所成而成,无所化而化,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这样的菩萨才能称为大菩萨。
按所证的果位上来讲,三贤位的菩萨称为菩萨,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三贤位的菩萨称为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称为大菩萨,我们说十圣,三贤十圣,十圣位的菩萨称为大菩萨。在这里称这些菩萨、发菩提心的为菩萨摩诃萨,是因为这些人能发大心,能做、有做菩萨摩诃萨的资格;再有,佛这样称这些初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为了让他们能够直下承当,不要自失殊胜的利益。就像师父一称你们都为菩萨,是让你们能够发起这个心来,通过这一句的称呼能够发起心来,努力去做菩萨,处处和菩萨的德行看齐,不要自失这个殊胜的利益。
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是指法之词,指的就是下文,这些菩萨摩诃萨怎么样离相来度众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我们先来对照玄奘法师翻译的《金刚经》,在我们刚才读的这一段前面,玄奘法师的经文还有一段:“佛言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趣如是之心”,也就是说,这是佛教给想要做菩萨的人如何来发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众生的种类很多,所有一切全都包括了,这是显菩萨发心之大度众生之广,所有一切众生无有遗漏。《大乘同性经》中说:“众生者,众缘和合名曰众生,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六入因缘生”,昙鸾大师在《往生论》中这样解释众生,“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这是众生的两种解释,众缘和合而生名众生,还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众生本具佛性,但是由于被无量的烦恼所缠缚在六道中生死轮回,所以菩萨发广大心来度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登涅槃岸。三界中的众生由于造业的差别不同,所受生的方式不同,造业不同受生的果报自然不同,有的是卵生、有的是胎生、有化生、还有湿生,胎卵湿化这是四种。据《俱舍论》中说,卵生就是有情众生从卵而生,就像我们见的鸡鸭鹅、孔雀飞禽、鹦鹉等是卵生。胎生是从母亲的腹中怀胎一段时间然后才出生,我们人就是属于胎生,还有猪、羊、马,我们见的狗猫,这些都是属于胎生。湿生就是因湿气而生,像小的飞虫、蚊子、蜈蚣,这些众生如果没有湿气就不会出生,他们是依赖湿气而生,这就是湿生。化生,这个就是什么,他没有任何的依托,靠业力顿时出现的,他也不是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没有渐渐的、没有渐渐的生长,他是业力顿现。就像天道,往生天道他是福报顿生天道,还有地狱里的众生,我们看提婆达多出佛身血,立刻地狱里的火车现前载着他直堕地狱,这是立刻,这是化生。而且我们人临欲命终以后,到了命终以后中间有个中阴身,做善的、做大善的,天道、佛道、极乐世界,这个是化生到这种殊胜的地方;做大恶的直接堕落化生到地狱;中间不善不恶的,他这个时候就是化生中阴身,四十九天的中阴期,所以中阴身也是属于化生。我们要知道人道和畜生道这四种受生方式其实是都有的,胎卵湿化这四种都有,在《大毗婆沙论》中说:“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出二童子,端正聪慧,年长出家,皆得阿罗汉果,小者名邬波世罗,大者名世罗”,这是卵生,“又如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般遮罗王妃生五百卵”等,这是卵生;“人胎生者,如今世人”,我们今天;“湿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这是湿生的、人类湿生的;“人化生者,如劫初人”,我们在劫初的时候人是化生,这是人道的四种方式。《大毗婆沙论》当中说畜生道的胎卵湿化,我们刚才都讲了,胎生的马驴这些众生,卵生的这些飞禽、鸡鸭都是卵生,湿生的蚊虫,化生的,大家没有见过,大鹏金翅鸟就是化生,大鹏金翅鸟梵语叫做迦楼罗,他是天龙八部之一,是化生。鬼道有胎生和化生两种,《俱舍论》中说,“饿鬼女白目连云,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尽而无饱”,这是《俱舍论》中说的饿鬼女她生五子,这皆是胎生,鬼道也是属于化生。这是按照受生方式的不同把三界众生分为四类,胎卵湿化。
下面,若有色,若无色,这是按照有色身无色身把三界众生分为两类。有色,包括欲界和色界的人天,这些众生都是有色身的。无色就是指无色界的天人,无色界的天人他们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只剩下受想行识这四种生命的特性,他们只有这四种生命的特性,他们没有色身。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是按照众生有无心识而分类的。有想,是指欲界的人天,色界的天人,一直到无色界的识无边处天的天人,他们都是有想的,都是有心识的。若无想,这是指的无所有处天的天人,此天的天人已经能降伏住第七识末那识,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独存。因为他们降伏了末那识了嘛,所以第六识的分别妄想无所有,第七识的执我无所有,所以称为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这就是指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这也是无色界的最高一层天。此处天的天人定力很深,阿赖耶若隐若现,但是他没有能够转识成智,说他有想,阿赖耶识好像尽了;说他无想,阿赖耶又好像没有尽,正是因为这一天的天人阿赖耶、阿赖耶识似尽未尽,所以说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定力虽然很高,但是没有到究竟解脱,他们经八万大劫以后,他们寿命八万大劫,寿命尽了仍然堕落。我们经中就说到郁头蓝弗仙人,他苦修非想非非想处定,到了功成之后就生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是由于他在修行的时候,他在深山里修行用功,有很多的飞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的叫,他就被这个鸟叫声干扰的心烦意乱,他就起了一个恶念,心想最好有一只飞狐把这些鸟雀都给吃掉,所以在他天福尽了以后,经过八万大劫,他依然要依因感果堕落到畜生道做飞狐狸。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里的我,不是指的佛,不是佛的自称,而是代发心菩萨假称为我。这些发心菩萨应该令这些众生,令这些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这么一个意思,不是佛的自称。皆令入,就是令以上所列举的三界内的一切众生、胎卵湿化、有想无想,无论是哪一类的众生都能够入无余涅槃,也就是要平等普度一切的众生。
涅槃有四种,自性涅槃,这是指众生的自性,众生的自性原本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有余涅槃,这是小乘圣人所证的果位,小乘圣人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证得我空之理;无余涅槃,就是证得我空法空之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了了,有漏之因都净尽了,这是无余涅槃;最高的是无住涅槃,无住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住,不但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因大悲不住涅槃还要度众生,虽度众生又不住生死,这是涅槃的最高境界,也叫做大般涅槃。六祖在《金刚经注解》中对这一句的解释说,“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智者大师在《金刚般若疏》中说:“大乘以累无不尽,德无不圆名为无余”,这两种解释都是涅槃的最高境界,两位大师对这里的无余涅槃所解释的都是涅槃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依大德们的注解,这里的入无余涅槃应当是涅槃的最高境界无住涅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灭是灭一切烦恼,度是度脱生死,这里的生死不但是我们的分段生死,它是涅槃的最高境界当然包括变易生死,灭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两种。世尊告诉须菩提,发菩提心就要这样来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简单的来讲就是说,我要平等普度一切的众生都能够究竟成佛。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来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我们今天学习的其实也都是大乘佛法,最上一乘佛法,但是我们的发心是不是大乘心?如果你发了是为自己的家人平安,为自己的健康,或者是为了名闻利养,那么从你发的心来说,不要说不是大乘甚至连小乘也算不上的,连小乘都不是的。虽然我们有好多学佛居士的因缘,是因为身体不好、是因为为了少些烦恼而来学佛的,遇到不顺的境界了想躲过去来依靠佛法,身体的障碍、身体的痛苦来学佛的,对不对,我们有这种因缘的,但是我们今天听经闻法了,我们就把我们学佛的前方便转为发无上菩提心,这样你的心就大了。如果你不是说为了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是为了这种发广大圆满心来学佛,不是为了了脱生死来学佛,省庵大师说嘛,“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这种发心都是邪念。不是师父说的,省庵大师说的,你们不要找我,你们一想做什么事了,心里总想着,我想舍一我为了得万报,省庵大师说了,或为欲乐名之为邪,这样的发心是邪心、是不正的。因为我们今天讲的大乘佛法,但是做好事总比做坏事要强,师父曾经在讲《地藏经》当中讲过,在讲四十八愿的时候我也讲过,既然是我们做善了,为了让这个善更圆满,我们发起大心来,不得自得,何必做了善事而又伤害自己的心性呢,这样的发心,刚才省庵大师说的,这样的发心是不正的。所以决定你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或者你是为了自己的欲乐算不上修行的是你的发心,而不在乎你表面修的什么法。如果你不但发不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甚至连自己求解脱的心都发不起来,每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得与失,那么无论你怎么精进,无论你修多少年,你连小乘修行都算不上的,更别说是学佛了。我们再说多一点,为什么我们念佛这么长时间还有烦恼、还有痛苦、还有执着?这些都比较大了,我们今天说还有贪嗔痴、还有嫉妒的心?现在世间人说羡慕嫉妒恨,一看别人念佛好了,自己羡慕嫉妒恨,一看别人清净了总给别人设障碍,心里不服,什么原因?因为你的发心出现了问题,口里念着弥陀但是心里是分别和执着,不是发修学的心,也不是说利益众生的心,如果你发大乘的心,我们什么,应该是四无量心,最起码要具足四无量心的,慈悲喜舍。如果你真的想成佛,就必须要发起菩提心来,因为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有因才有果,要知道十方诸佛皆因发菩提心而成佛。经中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纵刻刻发世间善愿,经于恒沙劫,不如暂发菩提心”,所以我们要想成佛,必须要发起菩提心来。
怎样发心呢?就像经中佛对须菩提说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说要发起平等普度一切众生都成佛的心,冤亲都要一样的令一切的众生平等成佛。不能今天别人对你好了,我来帮你,我来教你怎么念佛,你一定往生极乐世界,明天这个对你不好的人来找你,你马上就说马上就要下地狱,都是地狱的种子。其实师父在这里面劝化过大家多少次,不要给众生增加这个念头的,不要给众生起这个愿的,我皆令入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这样你的心大,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你的心究竟圆满你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就是这样。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个心量是特别大的,师父讲着讲着汗毛直竖,汗毛直竖,心量太大了,这才是菩提心。如是灭度,是指上文,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如是灭度令一切的众生皆成佛道,指的是上一句经文。无量无数无边,这是印度的大数目的名称,印度有十个大数目的名称:无数、梵语是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这里用了三个大数目的名词,无量无数无边,总之是极言所度众生之多。菩萨上求下化,虽然度化如此多的众生,但是还不着度众生的相,所以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我们大家就会想了,明明度了这么多的众生,怎么没有众生得度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诠释这个问题。第一,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是从缘起的,凡是缘起之法皆没有自性,当体即空,哪有一个众生可度呢?我们刚才讲了,众生者,众缘和合而生,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他都是因缘组合的幻相而已,不是实有。就像《心经》中说的五蕴皆空,他是四大和合,四大的组合,组合成的这么一种现象,而我们就认为这是实有的。举个例子,就像师父,师父往生了,你说师父这个色身往生了吗?师父这个色身是四大和合,因缘而生的,种种的因缘组合成师父的现象,哪有一个实体的师父呢?没有啊,师父往生了,师父一说往生你们不要哭啊,你们要哭说明你们不明理,师父的本来是佛性,只不过是四大和合组成这个色相来给你们看,但是本体没有的,本体是自性是佛性,本体没有,你们看到的是现象,四大和合五蕴皆空的。师父往生了,把这个色身就会留在娑婆世界,比喻,如果荼毗了,我们说烧了会变成雾霾,埋到地下会变成煤炭,哪一个是师父?既然没有师父,哪一个是众生?所以众缘和合而生,四大组合的一个现象,没有本体的,当体即空,能听明白了吧这一个问题,众生因缘和合而生,这是无有众生可度。
第二,生佛同体。我刚才讲了,本性是佛,师父的本性是佛,诸佛和众生具同一佛性,大家都是佛性,只不过诸佛亲证了,而我们是妄想和分别,诸佛是平等和清净,就是这么个差别。在佛性上没有任何的差别的,诸佛用的是佛性的清净平等,而我们用的是加了这个妄识了,所以我们所显相的是分别和执着。在佛性里面,无论你是在天上还是做人还是地狱,这个佛性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你是佛,佛性也没有增加比我们;你是畜生道、是饿鬼道、是地狱道佛性也没有减少一分。哪怕以后你就是,不是哪怕,应该,你就是以后成佛了,你的佛性也没有增加。众生本来是佛,也就是说佛性是本有的,并不是说佛菩萨度众生把佛性给他的,不是这样的。再举例子,你们都听不明白,师父就给你们讲故事,好比我们的衣里明珠,我们有个夜明珠,衣里明珠,我们把它藏在衣服里自己不知道,用衣服把明珠给盖住了,来个明白人给我们说,你晚上走路衣里明珠拿出来它就会发光,不要藏在衣服里面,我们就把明珠拿出来了,我们走路自然就有光明了,光明好比我们的佛性吧,那师父就问了,这个宝珠是别人给你的,还是你自己有的呢?你的光明是你本来有的还是佛菩萨给的呢?是你本具的,因为你本来就具足这个光明,就具足这个智慧德相,只不过菩萨、佛教给我们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就好比把明珠自己拿出来就可以了,用他们所指教的方法,我们的佛性就能显现出来。所以佛菩萨的言教身教,只是我们的什么?标杆,我们就按着这个标杆去做,我们本具的佛性自然显现,不是谁给的,所以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大家能听明白了吧,从这两个方面,师父来给大家诠释。你们能听明白,师父没有白费力气。好,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何以故,就是征问之词。佛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这里佛又一次的呼唤当机者须菩提的名字,让他注意听,下面就自问自答来解释这个问题。
众生具有的佛性和佛没有任何的差别,就是因为着相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不能入无余涅槃。六祖说,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说的一针见血。凡夫的我相,是执着四大五蕴组合的色身为我,这是凡夫执着的我相,这个我相,认为这个四大的相就是我相。这里的我相不是指的执着色身的我,而是指发心菩萨的我相,发心菩萨执着有能度的我和所度的众生,心里有能所就是我相;有我相就有相对的人相,就是所度的众生,这就是人相;所度的众生根机不同,要说不同的法,这种种的差别相就叫做众生相;执着于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这就是寿者相。有这四相就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是凡夫就不能称为菩萨,这是这里所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个大家一定要多听几遍,就能理解了。
我们今天讲的这段经文,第一句是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从这句经文一直到我们刚才讲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都是佛在讲如何降伏妄心的方法。可能有人就会认为,在这一段当中从来没有出现降伏二字,那降伏的方法到底在哪里呢?其实这正是佛慈悲开导众生的善巧方便。佛先教导众生发起广大心来,就是寓降伏于发广大心,换句话说,发广大心就是降伏妄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夫的心量狭小,所以我执非常重,时时处处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得失,因此才生起了种种贪嗔痴的妄念来。我们前面讲过,妄心和真心是同一体性,起心动念了则全真即妄,这个真心变成妄心了,全真即妄,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所谓降伏妄心,其实并不是把这个妄心去移开,也不是把这个妄心去压伏住,不是以敌对的态度把它除掉、把它灭了,如果你能发起广大心来度化众生,发起广大心来,不知不觉中我执的心就逐渐消失了,这是用大而化之的方法不降而自然降伏了。就这么方便,就这么轻巧。
佛接下来讲,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以离相来度众生的方法来降伏妄心。佛让发起度化众生的广大心去普度众生,但是又不要去着度众生的相,因为菩萨见有一众生可度,这就是着相了,着相就是有分别心了,这个妄心就是由分别心而生,就是这样。
我们讲过舍利弗的公案,有个天人为了考验舍利弗发的大乘心是不是坚固,他化现一个年轻人向舍利弗来乞眼珠,舍利弗给他左眼,他说错了我要的是右眼,把右眼给他了,他又说你的眼又腥又臭不是修行人的眼,就把眼珠放到脚底下踩破,这时候舍利弗就生念了嘛,众生难度,我还是不要妄修大乘了,还是修自了吧。的确是这样,人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如果执着我相起分别心,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容易生起退缩的心来,在遇到顺境的时候也会生起傲慢心来,只要有我相,你用我相来修行就会生起退缩,逆境生退缩,顺境生傲慢。
总之,着相修行是没有办法降伏妄心的,只有离相来度众生一切妄心都降伏了。就像师父刚才说的,你还有一心一念去怨恨众生,还有一念去嫉妒众生,那你什么?就是已经着了相了,不要怨任何的人,是因为你有妄心的。就像师父前两天给一个居士开示,这个居士前两天受人攻击,生意上有点波折,他就生起怨别人的心了,因为他学佛嘛,师父就从佛法上给他开导,如果别人能攻击到你说明你福报不够,如果现在你还有怨恨的心说明你的慈悲心还不够,为什么不检讨自己呢?我们修行是修我们的心,借助这个机会扩大我们的心量,别人攻击你、能攻击到你、你受损失说明你福报不够,你福报够谁也伤不着你,别人能攻击你你还生起厌烦的心,说明你没压伏住你自己。这个是同样的道理,你有我相去度化众生,最后你就会退心的,因为都是妄心,所以我们要离相来度众生,这就能降伏一切的妄心了。
我们现在是修净土法门,降伏妄念的方法就是深信切愿、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可能大家就会说了,念佛号不也是着相嘛,这是对净土法门的不了解,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所以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佛所亲证的实德,它是实相。所以净土法门的下手处就是这一句名号,让我们转识成智,转识成智这就是降伏了。所以托彼名号显我自性,用这一句名号、这句实相把我们的心性、我们的自性完全的显露出来,就是这样。
有人来问师父,师父我有烦恼、我烦恼太多怎么办?师父说,念佛;也有人来问师父,说的师父我妄想多怎么办?念佛;你们生活中这些种种的不顺,只要到师父这来,师父就是回答念佛。因为这些烦恼都从哪里来?都是从你的妄想分别当中来的,我们现在转识成智,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实相,你口念心听,师父不用耳听,用心听,口念心听,你的心自然和这句实相相应了,和实相相应你自然就没有分别心了,哪还有妄想?哪还有烦恼?因为你的烦恼都是从妄想生嘛,你的心和实相相应了就没有分别了,没有分别就没有妄想,就没有烦恼了。中峰禅师开示说嘛,“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西天有宝,名曰清珠,谓此珠,投入浊水中,入水一寸,则一寸之浊水,即便清洁,此珠入水,自寸至尺,乃至于底,则浊水亦随之而澄湛,当知清珠者,喻念佛之净念也,浊水者,喻杂乱之妄心也,当妄心杂乱之顷,能举起一念,如对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则此杂乱,自然随念寂静”,心自然清净,的确就是这样。净念和妄念大不相同,妄念是越念越起,你这一个念动了就会带起很多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彼此不断,就像把泥扔到水里,水更加的浑浊,而这个净念就像把矾投入到水中,让水越来越清澈,乃至清澈见底,这就是说达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界了。如果念佛人不仅能够信愿持名,并且能够发起广大心来,普愿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同生极乐净土,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广度含灵,这正是和佛在这里讲的一样,如果能这样做念佛怎么能够不清净呢?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