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十)

发布时间:2024-08-03 05:01:23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十)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接着,虚空藏菩萨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曾经与如来您一同在定光佛座下修行,那时,我就证得了‘无边身三昧’。”

【虚空藏菩萨】显密教法当中功德极为殊胜的等觉大菩萨,与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等同为娑婆世界诸大菩萨之上首。

关于菩萨之名,据《大集经》,虚空藏菩萨与会之时,纯现为虚空之相,对阿难说:“我以自身证知,是故如所证知,能如是说。何以故,我身即是虚空,以虚空证知一切法,为虚空印所印。”

虚空藏菩萨得证“无边虚空宝藏”之功德,可以从虚空当中降下无尽宝物,落在无量世界当中救助有情。菩萨以此功德为名,故名“虚空藏菩萨”。

【定光佛】即“然灯佛”,亦名“然灯古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尊佛。

【无边身】指“无边身三昧”,亦名“无边虚空三昧”,即以无边虚空为身,涵盖法界,没有边际。据经论所说,此三昧乃是十地菩萨之成就,证得了“无边身三昧”的菩萨,称为“无边身菩萨”,具足不思议解脱之广大神通。

有人问:虚空藏菩萨这么厉害呀,能否请菩萨给俺也降下点儿宝物呢?俺也需要呀。

答:虚空藏菩萨大慈大悲,知道您最最需要的是修行方法,下面,菩萨就特意为您降下“无边虚空三昧”之大法宝,您听仔细喽,认真实践,保准您发个无边虚空广大财富。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当时,我于‘无边身三昧’当中,以‘虚空手’拿着‘照空四大之智慧宝珠’,照彻十方微尘数佛刹一片光明,令其中的一切都化为虚空。”

【四大宝珠】照空地、水、火、风四大之智慧宝珠。

虚空藏菩萨在“无边身三昧”当中,以“无边虚空”为身,此时,自身内部的地、水、火、风四大已经化为虚空。这,相当于破除了“我执”。可是,就在这个“无边虚空”当中,还有数不清的十方佛之刹土,其中还有无量众生,它们是否属于真实的存在呢?

也不是,菩萨以三昧空慧当中,那照空自身四大之智慧宝珠,向十方普照,于是,数不清的十方佛刹,以及其中一切众生,都化为了虚空。这,相当于破除了“法执”。

我法二执尽破,虚空藏菩萨于是成就正觉,位登十地,具有了如下不可思议之功德: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而且,我还从自性的三昧妙心当中现出了‘大圆镜智’,其中放射出十种微妙庄严的宝光,流淌灌注于十方国土,穷尽了整个虚空界。”

【大圆镜】指“大圆镜智”,乃是诸佛转第八识阿赖耶识所成之佛智。地上菩萨分证法身的缘故,能够逐渐显现“大圆镜智”,到了十地菩萨,大体已经具足,故具有极大的妙用。

当时的虚空藏菩萨,得“无边身三昧”,外以无边虚空为身,照空十方佛土;内现大圆镜智,流出十种微妙宝光,其实就是十种智慧光明,也可以理解为如来的“十力”之成就。在这十种智慧光明照耀下,菩萨成就了“事事无碍”之妙功德。于是: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一切浮幢王刹,都在十种宝光的照耀下,映入大圆镜智当中,并交融涉入我的‘无边身’,因身相如同虚空一般,故彼此丝毫不相妨碍。”

“同时,我的‘无边身’,也能够分身千百亿,入于微尘数国土当中广行佛事,给予众生广大随顺之方便利益。”

【善入】菩萨以一身同时遍入无量国土广行佛事,名为善入。就好比一月印千江一般,菩萨之圆满报身如月,千百亿分身则如千江月影,不一不异,交相辉映。

【佛事】自他共同成佛之事业。

虚空藏菩萨如此成就,属于华严“四法界”当中的“事事无碍法界”,其正报之自身,与依报之无量国土,可以相互无碍涉入交融,确实不可思议。

如此成就,源于其“无边身三昧”,即“无边虚空三昧”,那么,此三昧是如何修成的呢?菩萨继续说道: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如此广大不可思议之神力,因我仔细观察地、水、火、风四大本无来处,都是随着妄想而生,随着妄想停息而灭。四大与虚空本是无二无别,一切诸佛国土也是一样,与虚空同体无别。”

“当我显发明了这个同体无别的‘虚空性’之后,觉悟到它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其中的一切法本无生灭去来,由此证得无生法忍,而有广大神力。”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观察四大本无来处,与虚空同体无别,而此‘虚空性’无边无际,非生非灭,由此证入‘无边虚空三昧’,获得不思议神通妙力以及‘大圆镜智’之智慧光明,最为第一。”

此乃“七大圆通”之第五“空大圆通”,也叫做“无边虚空三昧”,或“无边身三昧”。

接下来,第二十三位由弥勒菩萨自述圆通: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接着,弥勒菩萨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忆念过去微尘数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日月灯明佛。”

“当时,我随从日月灯明佛出家为僧,但是,由于内心看重世间名誉的缘故,喜好交游名门望族与豪贵之家。”

【弥勒菩萨】“弥勒”翻译为“慈氏”,此菩萨常行“慈心三昧”的缘故;名“阿逸多”,翻译为“无能胜”,因为“慈心”便没有敌人,故不可战胜。

弥勒菩萨乃是一生补处菩萨,现暂居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天的内院,名为“弥勒净土”。未来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菩萨将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开“龙华三会”,广度众生。

【族姓】指“名门望族”等一切权贵、富豪之家。

所谓“心重世名,好游族姓”,恰恰是当今许多“高僧大德”们的生动写照。这世间名利在哪里?不在老百姓那里,基本都在达官贵人们那里,所以,大师们纷纷心向往之也。

而且,越是豪贵之人,越需要各种陪衬,下至名车美女,豪宅游轮,上至明星大腕,以及各类大师与高人,等等。权贵老爷们都很需要,哎,有面子,顺便点装高雅是也。

当然,达官贵人里面也有菩萨应世的,那他就会踏实真心地做利益众生之事业,诚恳地护持佛法。喜爱名利的“高僧大德”们呢,咱也轻视他不得,假以时日,说不定,早晚蹦出来几个弥勒菩萨呢。

这人哪,不怕有习气,不怕有缺点毛病,就怕他不肯学习与上进。我这个人就曾经毛病特别多,脾气大,嗔恨心够狠;挑剔起别人的刺来,嘿嘿,针针见血。

反过来呢,学习佛法久了,脾气大就变成了底气足;嗔恨心够狠就变成了出离心够坚决;针针见血就变成了法法可以精通,理理皆能透彻。此非本人之功德,实乃佛法之加持,谁好好学习,谁得加持。

弥勒菩萨也得靠加持,靠日月灯明佛的教导: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当时,日月灯明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观察世间的一切皆是自己心识所变现,我因此而初步得入‘识心三昧’。”

“从那时起,历经无数劫,我通过修习此‘识心三昧’而亲近、承事了恒河沙数诸佛。曾经的追求世间名誉之心,逐渐歇了下来,最终无影无踪。”

所谓的“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比对后文可知,弥勒菩萨当时所入三昧乃是初步的“识心三昧”,还不是“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是同一个三昧,只是程度有差别。修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所谓的“以此三昧事恒沙佛”,大家要知道,诸佛根本不需要大家的供养与承事,其功德受用本自具足。之所以诸佛都愿意接受众生的诚意供养与承事,正是由于其大慈大悲,为众生做福田的缘故,帮助众生迅速成佛的缘故。诸大菩萨们,亦复如是。

在一切供养、承事当中,“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勤奋修法和弘扬正法为最殊胜的供养。所以,各位菩萨,大家应当效法那位曾经的“求名菩萨”,带着咱的习气烦恼,接受世尊的教法,修习种种三昧,以此作为对本师释迦牟尼佛最殊胜的供养。

关于“求世名心,歇灭无有”,习气的消灭过程是很漫长的,从“求名菩萨”到“弥勒菩萨”,期间,历经了恒河沙数诸佛。所以,各位既要抓紧修行,又不可急于求成,必须要发长远心,要有足够的韧劲儿,坚韧不拔才可以。

此坚韧不拔之道力从何而来?一是念经闻思修,二是静坐禅修,三是布施、持戒与修福,四是随力宣扬佛法,等等。这些,都是对释迦如来最好的供养,也是对现前芸芸众生最好的供养,还是对一切护法神灵最好的供养,更是对自己宿世冤家债主最好的供养。

在实修“唯心识定”,初步得入“识心三昧”以后,弥勒菩萨通过生生世世的如此修行,供养承事了恒河沙数诸佛,终于,菩萨迎来了圆满成就的殊胜机缘: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直到然灯佛出现在人世间,我才成就了最微妙圆满的“识心三昧”,洞达了乃至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如来之国土,其中所有种种,或清净、或污秽,或有、或无之境界,都是我的心识变化所显现

。”

【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最微妙圆满的“识心三昧”,乃“识心三昧”之极致。

弥勒菩萨遇到然灯佛,才获得了最圆满的成就,其中既有无量劫的修证之功,也有然灯佛的加持之力。菩萨终于成就了最微妙圆满的“识心三昧”,彻证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显现了本然的“清净法身”。

从“清净法身”当中,自然可以化现出无尽的“化身佛”,此乃法身本具之妙用。这也就意味着,菩萨距离成佛不远了。弥勒菩萨继续说道: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世尊,我了达如此‘唯心识’妙法的缘故,得证识性清净,即是清净法身,从中可以流出无量化身如来。”

“如今,我得到您的授记,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将会在您之后示现成佛。”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并不是某种理论,而是法界的实际状况,故名实相。当弥勒菩萨完全证悟了如此妙法,其“识性”即是“清净法身”,从中可以流出无量化身如来。

就好比呢,找到了水源,从中自然可以分流出条条溪水。找到了诸佛之母,自然也可以化生出无量诸佛。

如何是诸佛之母?清净法身是也。如何是清净法身?于弥勒菩萨之修证来说,深观万法唯是“识大”所变现,得“识大圆通”,彻证“识心圆明”是也。此“圆明识心”,即是清净法身。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深入观察十方世界唯是‘识大’所变现,成就‘识心三昧’,证悟‘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性’,远离‘依他起性’和‘遍计执性’,得无生法忍,最为第一。”

【圆成实】唯识法门“三自性”之“圆成实性”。

【依他】唯识法门“三自性”之“依他起性”。

【遍计执】唯识法门“三自性”之“遍计执性”,亦名“遍计所执性”。

关于唯识“三自性”,乃是唯识之根本,唯识学虽然极为浩瀚,名相繁多,但就实修来说,通过弥勒菩萨自述圆通,可以看出,主要依据“三自性”。

由于“三自性”比较抽象,唯识当中特以比喻来说明,比如:一个人错把一团“麻绳”当做了蛇,便会因此而产生恐惧之类的烦恼,此烦恼完全来自于错认与执着,错认“麻绳之蛇”的缘故。这种错认与执着,就叫做“遍计所执性”,比喻为“绳上蛇”。

究其根本,“绳上蛇”并不存在,属于幻相,因此,所发生的恐惧等等烦恼,完全是虚妄的。可是,那恐惧的感受,却又似乎很真实,这都是由于“遍计所执”的缘故啊。人生的一切烦恼无不如此,人世间的一切,都以“遍计所执”为基础,因此,人世间到处是烦恼,无论善与恶,无论高尚与低俗,等等,都属于“遍计所执性”。

乃至于,某些学佛人,总是斤斤计较于名词名相,而不通达法义,便会因此发生种种执着与烦恼,这也属于“遍计所执性”。其它诸多宗教与学说,等等,也大都如此,往往执着于自家的见解与理论,而横生争论与烦恼,这还是“遍计所执性”。

人们的感情更是如此,无论爱与恨,爱自己、爱别人,爱美色、爱情调,等等;恨自己、恨别人,恨丑陋、恨低俗,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在世间法来说,似乎天经地义;但是,在唯识来说,都属于“遍计所执性”,都是错认了“绳上蛇”的缘故,都是“情执”。

如何是“绳上蛇”?一切对于概念的执着都是,一切对于感情的执着都是,一切对于境界的执着都是。

接下来,那位错把一团“麻绳”当做了蛇的人,忽然醒悟了,发现它是“麻绳”,所以不再执着“绳上蛇”这个幻相,随即,恐惧等烦恼消失。但是,他仍旧执着于“麻绳”是实有的,尚未通达“麻绳”乃是依因缘所生,乃是“麻”之幻相。以此执着而不得通达与自在,叫做“依他起性”,比喻为“麻上绳”。

是的,认为“麻绳”就是“麻绳”,表面上这似乎并没有错,但是,仅仅知道表面现象,还远远不足以获得解脱,也远非事物的真实状况。对于“相”尚未看破的缘故,不明白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的缘故啊。

就现实的修行来说,初步放下了对于世间法的“情执”,但还未放下对于佛法“法相”的微细“情执”,尚未通达一切法皆依“真如”而起,皆是“依他起”,这就叫做“依他起性”。

最后,当那个人通过仔细观察,终于明白了,“麻绳”是由“麻”制成的,“麻绳”只是一个“依他起”之假相,而那个“他”呢,就是“麻”。可是,这个“麻”却根本不属于任何相,它无相,同时它就是“实质”。

大家要注意,“麻”是无相的。因为,它可以粗,可以细;可以长,可以短;可以是一股,也可以是多股拧在一起;可以碎为极细小的纤维,也可以制成大捆的布匹。等等。

“麻”比喻的是“真如”,就是说,十方世界的一切都是依“真如”而起;好比,“麻绳”依“麻”而起。那个人找到了“麻”,而看破了“麻绳”之假相;咱大家需要找到“真如”,才叫做超越“依他起性”,悟入“圆成实性”。

——如何是“真如”?“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也,“清净法身”是也,不生灭当下之心是也。

明达“真如”,这可不简单,这需要深入禅修,长期观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断远离“遍计执”和“依他起”,直达“识心三昧”才可以做到。如弥勒菩萨所述。

此乃“七大圆通”之第六“识大圆通”,也叫做“识心三昧”,或者“识心圆明”。

接下来,第二十四位由大势至菩萨自述圆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接着,大势至法王子,与他的同伴五十二位菩萨,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

【大势至法王子】即“大势至菩萨”,亦名“得大势菩萨”。其报身现居西方极乐净土,与观世音菩萨同为无量寿佛之左右常随菩萨。据《悲华经》云,往昔因地当中,无量寿佛作转轮圣王之时,观世音菩萨为其长子,大势至菩萨为次子,故有此因缘。

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名为“无量寿”,但由于是“圆满报身佛”,仍会显现生灭相,将在多劫之后示现涅槃,其正法住世许多劫,正法前半夜灭尽,观世音菩萨后半夜就会示现成佛,名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寿命与正法住世,也和阿弥陀佛等无差别。当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涅槃后,其正法灭尽之时,正法前半夜灭尽,大势至菩萨后半夜就会示现成佛,名为“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关于大势至菩萨之名,据蕅益大师《楞严文句》引《十六观经》之经文,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关于“五十二菩萨”,圆瑛法师解读为菩萨的五十二个位次,即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是说大势至菩萨的同修们,数量很多,分居于各个菩萨位次,故称“五十二菩萨”。也有道理,供大家参考。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忆念过去恒河沙数劫之前,有佛出世,名为无量光佛,在一劫当中,前后相继共有十二位佛陀出现于世。”

“其中最后那尊佛,名为超日月光佛,这位佛陀教我修习‘念佛三昧’。”

【无量光佛……超日月光佛】据《大弥陀经》,此十二位佛陀先后是: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念佛三昧】通常说来,“念佛”有四种方式: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相应地,成就之后,也就有四种“念佛三昧”。无论哪种念佛,如大势至菩萨所开示,都需要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可以“得三摩地”,即成就“念佛三昧”。

其中,“持名念佛”乃是最常见的念佛方式,相对简单易行,就是通过持念佛陀名号而修行,主要运用的是“舌根”和“耳根”;“舌根”念佛号,“耳根”听佛号,务必要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历历,才可以逐渐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得“持名念佛三昧”。

“观相念佛”是面对着一尊佛像,通过注视观瞻如来形相而念佛,主要运用的是“眼根”和“意根”,“眼根”注视,“意根”体会佛陀的功德庄严。

“观想念佛”是以“心想”来观想佛陀的庄严相好,以及其净土之美妙景象,主要运用的是“意根”。

“实相念佛”是指观察法界实相,即清净法身,即真如自性,即诸法空相,等等,知其乃是胜义之佛陀,不假外求。主要运用的是“般若智慧”,含摄诸根于其中。

无论哪种念佛方式,都可以得到“念佛三昧”,而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念佛三昧”,则把一切念佛法门都涵盖其中了,属于总体概括。在这样的总体概括当中,“念佛”之“念”,既指“口念”,也指“眼观”,还指“耳闻”,更指“心念”。尤其是“心念”,也就是“用心观察”与“忆念”佛陀,这才是一切“念佛”法门的要点。

为何要“忆念”佛陀呢?大势至菩萨继续开示: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就好比世上有两个人,一个人专心忆念着对方,可是,另一个人却根本没把对方放在心里。像这样两个人,他们的关系是:即便相逢,也等于不相逢;看似见面了,实则与没见一样。”

“反过来,假如两个人相互忆念,而且相互间忆念很深的话,那么,乃至于生生世世当中,他俩都会如影随形一般,永远不会背离。”

就是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双方,而不是单方面的。道理似乎很简单,但其中大有深意。什么深意呢?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缘分,来自于相互间的“忆念”,不仅仅是情人之间,而是泛指一切人之间。

两个人相互欣赏,那就生生世世为伙伴;两个人相互友爱,那就生生世世为家人;两个人相互敬重,那就生生世世为道友;两个人相互提携,那就生生世世互为师生,等等。总之,双方心念的相应,相互忆念,才造就了两个人生生世世的缘分。

一旦,其中有一个人开始“变心”,那么,双方的缘分就开始疏远了。世间法如此,出世解脱也是如此。作为凡夫修行人,咱大家离不开佛菩萨的加持与守护,因为,咱们自己道力尚不充足。所以呢,咱需要时常诚恳地“忆念”诸佛菩萨,以及一切出世圣者,以便得到摄受和加持。在藏传佛教金刚乘来说,就是要时时“忆念”上师与上师的功德。

说实话,大家最好少去“忆念”那些亲朋好友,美女俊男们,哪怕他们对自己再好,要明白,那些都是感情纠缠,都在试图把您拽牢,让您牢牢地和他们一起生生死死,流转不停。

是的,咱需要感恩,需要感念父母等等众人的恩情。但是,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尚未获得解脱的修行人,咱更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力气还很小,还不足以承载大家一起奔向极乐世界。

所以呢,带着感恩的心,咱需要暂时“远离”他们,不去“忆念”他们,而需要时时“忆念”佛菩萨,“忆念”咱真正可以仰赖的圣者——十方如来,因为: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十方如来怜念一切众生,就如同母亲忆念离家的孩子一样。可是,如果孩子根本不理会母亲,越逃越远,母亲虽然不断忆念,又有何用呢?”

“反过来,如果孩子也忆念母亲,就如同母亲对他的忆念一样,那么,不要说今生了,此后的生生世世当中,他们也不会相互远离。”

【怜念】爱惜、爱护;怜悯、同情。如此忆念,名为“怜念”。

这里,大势至菩萨是在给大家打比方,以人世间的母子之情,来比喻十方如来对于一切众生的慈悲忆念。但是,比喻都有其局限性。实际上,如来对于众生的“怜念”,与一般母亲对于离家孩子的“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属于“慈悲”,后者属于“情爱”。“慈悲”乃是平等普遍,丝毫也不执着而契合于空性的;“情爱”则是狭隘局限,不停牵挂与执着而背离于空性的。

说白了,“慈悲”那是自在的妙用,“情爱”终究是束缚的造作。大家体会下,“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听起来是不是很温馨?嘿嘿,可实际呢,这就是感情纠缠,其下场是:母子一同轮回,苦海无穷无尽。

多年前我就堪明了如此法义,所以我越来越不牵挂自己的母亲,也不断地引导母亲,让她逐渐明白,她不需要牵挂任何人,包括俩儿子。因为,“牵挂”总是徒劳无益的,“牵挂”会阻碍她心向净土。

学佛多年,母亲真地做到了“心无牵挂”,这让她与同龄人显得迥然不同,年轻、健康、有活力,思路清晰,心胸豁达,乐观开朗。有时候,我甚至两个月才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母亲丝毫也不在意,高兴地和我聊个把钟头,心里很坦然。母亲如此心无牵挂,弟弟有些看不懂,他感到纳闷,这个娘咋和那个哥一样,越来越没人情味了呢。

有一次,母亲在电话里笑着和我说,你弟弟总说我不爱丁丁,那有啥好爱的,都照顾好了不就挺好。她连做作业都拉着我陪在她身边,有空了还要我陪她玩儿,这不就挺好,吃喝拉撒都没问题,还要咋爱呢。

其实,母亲很会照顾人,侄女也很喜欢她,喜欢和她在一起。哪个小孩子都一样,都喜欢和轻松愉快的人在一起,谁也不喜欢和板着脸的人在一起。爱过头了,就纯是牵挂,牵挂会让人心情紧张,甚至不安,因此而不由自主地板起脸来。这个道理,弟弟不明白,他反而觉得,母亲对于她孙女儿太不上心,好像不够疼爱似地。其实,母亲只是不牵挂了而已,对儿子和孙女都不牵挂了,那就啥都不牵挂了,就活得轻松了。然后,再能够心向净土的话,将来,怎会不如愿呢。

这真是“多情反被无情笑”,可谁知,情到深处便是自寻苦恼哇。

所以,咱大家与其每每“忆念”亲友,不如多“忆念”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太多,“忆念”不过来咋办呢?可以“忆念”其中一尊,比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再比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可以。因为,据世尊开示,忆念一佛与忆念十方诸佛,其功德等无差别。

以下是大势至菩萨对于“忆念”佛陀之功德的开示: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如果有众生能够用心忆佛、念佛,或者现前,或者将来,他们必定会见到佛陀。”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或者现前,或者将来,必定会见到佛陀。

其中,“现前见佛”是指念佛人念佛功夫好,于是在睡梦当中见佛,或者在禅定当中见佛。这是佛陀对于念佛人的鼓励与加持,自己知道就好,不可有丝毫着相之心。

而“当来见佛”是指念佛人在临终时,必定见到佛陀,那就可以得到佛陀的接引,而投生净土了。

这句经文,诠释了“净土法门”之精华,那就是,大家只要“用心”忆佛、念佛,常常如此的话,将来必定会见到佛陀,而得以往生净土。

光用嘴念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口念心行”,口念佛号,心向净土,时时感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之恩德,放下这个无聊尘世的种种杂缘牵挂,对于极乐净土从内心深处心向往之。

像这样修行,将来临终之际,大家就会与无量寿佛心心相映,念念相连,自然会化生于极乐世界七宝莲池那放着各色光明的大莲花当中,苦尽甘来。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用心忆佛、念佛的人,他们离佛不远,只要如此忆念佛陀,不需要再借助于其它任何方便善巧,机缘一成熟,自然会心地开明。”

“就好比衣服熏染过香料的人,全身都带有香气一样,这就叫做‘香光庄严’。同样,忆佛念佛的人,自然会带有佛陀的功德,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文中有省略,依文义补出。

总之,学佛修行就是一个不断熏修的过程,衣服被香料所熏染,必定身有香气;忆念佛陀,被佛陀的功德所熏染呢,自然会以佛陀的功德而自庄严。

所谓“自得心开”,从自性当中获得心地开明是也,这就是“开悟”,就是“见性”。就是说,念佛一样可以开悟见性,至于悟到啥程度,见到啥地步,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各自的善根与机缘。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我本来在因地修行之时,就是以忆佛念佛之心证入无生法忍。如今仍在这个娑婆世界,分身教化,摄受念佛人归宿于极乐净土。”

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都曾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很久,可以说,其因地修行是在娑婆世界成就的。如今,二位菩萨的庄严报身居于极乐世界,而其无数分身与化身,则正在娑婆世界里面教化众生,引导有缘人归心极乐净土,顿超生死轮回。

据说,当年就有居士在梦中得到护法神启发,让他去听大势至菩萨说法,结果,去了一看,印光大师正在讲经。于是,通常认为,印光大师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分身之一。从大师一生的行迹来看,也非常吻合,正是印光大师的提倡,近代,“持名念佛”法门才得以广泛地深入人心。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我别无选择,据我的修证过程,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成就‘根大圆通’,得证‘念佛三昧’,最为第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六根”收摄在一起,以此清净之心一心念佛,念念不间断。

“六根”收摄在一起,是什么?就是所谓的“根大”,也就是文殊菩萨第六卷所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之“一精明”。

如何做到“都摄六根”呢?

答:就是“六根”不去攀缘“六尘”,一心一意地专注在当下的一声佛号上面。在“持名念佛”修法来说,就是把“六根”都收摄在“耳根”,专注地听闻所念的佛号。在此,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息息相通。

此乃“七大圆通”之第七“根大圆通”,也叫做“念佛圆通”或“念佛三昧”。

接下来,在第六卷初,第二十五位圣者将由观世音菩萨自述圆通。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 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