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根据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存在物,人的生命运动是人体内的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与意识运动的整体表现。其中的物理、化学运动是生物、意识运动的基础,而后两者是生命表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意识活动——这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它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主宰。然而在人的意识活动支配下的生命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过程中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24页)如果一个初生婴儿不接触人的社会,这个婴儿就不能发育成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智慧、人的各种品德与技能的人。这是我们在意识、道德形成过程中已经讲过的内容。这里我们要讲述的是,道德在人的意识活动与全部生命活动中所占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
①道德是意识活动中的“深层”活动。常人的意识活动内容有哲学的、政治的、宗教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等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道德的意识活动处于这些意识活动的最“深层”。这可从两方面说明之。首先从道德的形成来看,它是打在意元体参照系中的较早的、较深的印记。如道德形成过程中所述,当婴儿能对喂奶者表现出高兴时,不仅表明婴儿已把最初的分辨机能与好、恶的情绪——道德的原基——结合起来,而且说明了婴儿最先建立的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意识活动。而语言、知识以及其他的意识活动是在尔后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诚然,道德也要进一步随之逐步具体化。其次从道德在行为中的作用看,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动机、目的“决策”者与行为的监督者、评判者,是人生价值的执行者。众所周知,行为是意识支配的结果。然而人们进行社会联系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却属于道德,换句话说,人们的一切社会联系,尽管内容可以千差万别,但都必须受到道德观念的制约。道德这种意识活动是一般意识活动的基本点与发动力。同时又为一般意识活动做出明确的导向的规定性。道德意识属于古说的“心之中又有心”的深层意识活动,是建立在参照系的基础层面上的道德意识结构模式。它是人的类本质得到体现的内在根据。在常人那里,它是偏执意元体形成的价值模式在参照系中的规定性的综合。
②道德在人的类本质进化中的作用。诚然,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同时道德又对它们起相当强的反作用。道德总是同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前进的。当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时,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就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新的道德观念成了指导人们的社会联系准则时,社会就前进了,人类文明也就前进了,人的类本质也就向自由、自觉领域跨进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的本质的进化史。人类从原始人进化到今天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的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道德的……变化,不仅都是人的本质的进化的表现,而且又都影响着人的本质的进化。道德对此进化过程的作用尤其显著,让我们看看人类的不同历史阶段,就能一目了然了。
处在蒙昧时期的原始人,虽然仅形成了人类初期的尚未开化的意识,但已经超越了动物集团与动物“家庭”(雌雄两性建立的联系)的矛盾关系,克服了雄性动物的在交尾期的排它性给动物集团带来的破坏性。开始表现出人的特殊类本质——社会联系——人不仅必须满足生理需要,同时还必须满足意识需要,从而必须结成社会。人们要想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维持生活,只能共同劳动以摄取生活资料,共同分享仅有的劳动成果,这就是原始公社。当时人们比较单纯的意识状态就是对这样客观存在的反应,做为意识活动的一部分的道德观念,就是为着这个氏族集体,体现了一切是为“公”,甚至男女性关系也是标志着为公的群婚制,这样的道德反映了原始人尚未开化的人的类本质特性,属于自然社会道德的范畴,人体的各种机能也处在未开化状态。从气功科学来说,此状态是处于低级层次的“形神合一”。哥伦布发现南美印第安人(氏族公社)即显现出身形矫健,动作敏捷等特点,就是雄辩的佐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财产逐渐形成,社会中开始形成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奴隶制社会虽然使大部分人失去了原始公社时期具有的自由,但较野蛮时期的战俘被杀死则是一种进步;更重要的是为另外一部分人创造了从事脑力劳动的条件,这是人类的更大的进步,从此人的意识活动走上了异化与复杂化的道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意识,开始受到生活的逼迫与占有欲的牵制。比如奴隶被奴隶主占有并强迫其劳动而失去自由;奴隶主则受占有欲的牵制使意识活动向知识领域倾斜。这导致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分工,随之出现了阶级差别,因而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私有观念、等级观念、家庭婚姻(一夫一妻制)等观念得到了初步确立……这一切促进了人的类本质的进一步发展。如智慧的开发——它虽然是以抑制超常智能为代价的,但在当时确实使人朝着体力与脑力劳动分工,从而强化意识的功能,使精神向更好地统帅生活活动的方向前进了一步。尤其是周朝的完整的礼制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中华民族的类本质的优化有着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古文明的黄金时代,恐怕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封建社会是分散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是对奴隶的一定程度的解放,农民虽然受着地主阶级的盘剥,但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耕种劳动的自由,家庭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是形成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忠厚的优秀品质的历史依据。我国特有的封建伦理渗透到各个角落,这不仅对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有决定影响,而且也促进了聪明技巧的发达与智慧的开发。私有观念统治了社会各个阶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长,这虽然给广大劳动人民加重了负担,但也促成了艺术发展,同时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功能也随着与自然美、劳动创造美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强化与发展。这一切都促成了封建文化的发展,这一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显著的。鉴于封建的伦理道德(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不平等性与由此形成的社会意识,不仅使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剧,而且使个人失去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身心平衡,这恐怕也是形成后世的“东亚病夫”的主要原因吧!
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社会的最后一种社会形式,它将为人类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尽管在它的初期把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性推上顶峰,如把生产过剩的物品销毁这种反动的举动,就是地主阶级腐朽堕落的回光返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当资本增殖的特性完全支配了资本家,当资本家真正成了资本的灵魂时,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性就逐渐被克服,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现代文明:社会物质财富空前丰富,文化素质空前提高,平等、博爱、自由等社会意识形态,尽管从它一开始就是狭隘的、虚假的,但毕竟使人们从封建的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一切使私有观念、私有制给人带来的从自己这个个体(实体)出发,为了强化、满足个体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常态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虽然使劳动的异化登上了峰巅,但人的类本质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资本主义社会联系的范围空前扩大,性质空前的深入,如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劳动成了集体劳动,劳动的产品供社会大众消费,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原始公社生产形式的再现。鉴于社会的根本问题——所有制是私有的,人们的观念是私有的,所以仍然不能使人的类本质摆脱私字的束缚而得到根本解放。一旦这一根本——私有制与私有观念得到解决,不仅人的道德意识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的从为一己之私的小我进入为社会的大我,进而成为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大我,人的意识活动将逐渐克服基于强化、满足个体需要的常态智能的偏执性,超常态智能将得到全面的开发,人的意元体将逐渐进入圆满意元体、浑化意元体层次,人的道德也会彻底地进入社会自由道德的境域。
在人类以往的发展史中,道德意识与人的全部社会活动对人类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是自为的慢过程,所以从原始人发展到现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今天气功科学揭示了这一客观规律,使人的类本质的进化从自为状态进入了自觉层次,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类本质进化的过程。
2、道德对人的生命活动的影响
①道德与情绪的关系
当人受了一定的外界刺激后,往往伴有一定情绪的变化。而情绪的产生则受着爱憎取舍的制约,而爱憎取舍的标准则是由价值模式、是非善恶等道德意识所决定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情绪的产生与道德水准的人会采取不同的爱憎取舍态度,也往往会伴随着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一切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诚然,我们不能把情绪、情志问题笼统地说成是道德问题,但是情绪的产生却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情绪达到一定限度也可直接成为道德问题,而情绪对人体的气机变化是有着巨大影响的(详见下)。
②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情绪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总的来说健康的情绪如积极、向上、奋斗、进取、乐观、欢乐等能增强人的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情绪如消沉、悲观、失望、痛苦等则可降低生命活力。至于病态情绪如怒、悲、忧、恐则可使人致病。中医理论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怯”、“惊则气乱”(《黄帝内经·素问》)。又说:
“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主;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困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痠痿厥,精时自下。”(《黄帝灵柩经·本神篇》)
又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上所述,往往都是受到外界(主要是社会因素)的刺激招致的情志变化,所谓“志一而动气”,气机失常引起疾病。另外,人体内脏气机的变化,也可招致情绪变化。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身体不健康或虚弱之人,情绪多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灵枢经》中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而人体脏腑的气机变化,则属于人体自然道德范畴。为了进一步说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根据中医与日常生活经验对怒、喜、思、忧、恐、惊等分析之:
怒:“怒则气上”。人发怒后气机上冲,从而出现脸红、头晕、脑胀等表现,这是气机不正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肝气上升壅结于胁,出现胁痛、心口痛。壅结于胸,出现胸闷,俗曰“义愤填膺”,壅结于头则头脑晕胀,气甚至可以导致吐血。所以俗语又讲“气能养人,气能伤人,气能死人”。有的人出现自发功又哭又笑,又吵又闹,也是气冲以后神不能主宰的表现。而且暴怒以后能使头脑糊涂,叫做“无名火”,做出不理智的言行。
喜乐:内心高兴,叫“心花怒放”,对身体健康有利。《黄帝内经》中讲“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高兴时气机中和,情志通达,营卫之气流通,则身体健康,生机旺盛。所以练功时应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虽喜而不外扬,如果过喜则伤气。譬如听相声会笑得直不起腰来,一场大笑可使人上气不接下气。所谓“捧腹大笑”是笑伤了气,肺气是后天气,丹田气是先天气,后天气先天气连接不上,只好捧腹弯腰让它接近以使气通联。如果大笑时猛然挺身直立会喘不上气,严重的可能把人憋死。这实际上是气在起作用。
忧思:“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中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引,故气结矣。”意守能使气在体内某个部位凝聚起来,加强那个部位的功能。忧思也能凝气,但属病态之气,妨碍身体健康。因为意守时神意自然,是健康之思,气机流畅,聚而不僵;忧思是漫无头绪、杂乱无章之思,信息紊乱,使气机不能很好地流通。所以有的人发愁后一夜睡不好觉,第二天脸色发青,无光泽,叫晦气。忧思和一般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也不同,后者神能主宰,前者神不能主宰。
惊恐:“恐则气怯”,“惊则气乱”。有的人受严重的刺激,吓得“屁滚尿流”,是气机下泄而不能自持的结果,对健康有害。但一个人如果行为不甚光明,言行不甚检点,不仅容易引起忧愁思虑,而且容易受惊吓。相反如果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就不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担惊害怕,这就是道德水准问题了。这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气质问题古意是包括道德情操问题在内的。气质高尚,行为自然纯真,光明磊落,能始终坦荡如一。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除了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外,我们提出了“和谐、欢畅、自然、端庄”为智能气功修养道德的内容,它既是对个人的,也是对集体的要求。
1、和谐
这里所说的和谐,指整体秩序而言,它是健康事物表现出来的状态:各个部分都按特定的规律运动,是美好的特殊体现
。它是欢畅、自然、端庄的纲,包括人天和谐与人与社会和谐。①人天和谐
人天和谐指人与大自然这一统一整体按照有利人类发展的规律进行有秩序的运动。混元整体理论指出,人与大自然是整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进而言之,大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大自然的意识活动表现。自从人类出现,自然已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为人类总是不停顿地按照人的愿望改造着自然。由于人类尚未了解更未掌握有关人与自然是一整体的规律,故在人类改造自然时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冲突,结果破坏了自然,也危及了人类。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气功科学的发展,人天关系的奥秘将逐步被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规律与交换通道将被人类所掌握,从而建立起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人天和谐的整体。这一整体不是自然的复旧,而是按照人的类本质的发展规律建立的人化自然。
②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是人和大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群体组织及其设施。社会是人类生活的保证,是实现人与大自然联系的纽带:因为人与人的联系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联系,而人与无机的自然界的联系也是通过社会这一中介完成的。鉴于此,要建立起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人天和谐关系,必须建立起人与社会的和谐(家庭、社团、国家是社会的不同层次的表现)。包括人群与人与物(设施)的和谐。
A、人群和谐
人类群体(集体)是人的类本质得以实现的前提,只是由于历史的缘故——生产力低下和与之相伴的愚昧无知,使人们为了争夺生活必需品而互相残杀,使人长期处于野蛮状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逐步认识到人群和谐是人类进步的保证,从目前阶段来说,需从思想和谐、行动和谐、人际和谐、组织和谐做起。和谐的社会群体,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是自觉与纪律的统一,是平等与权威(此权威不是指人,而是统一的思想与纪律)的统一。这一切都要统一到有利于人的类本质得以实现这个根本上,智能气功提出的“溶利己于利他之中”的集体主义的观念,就是这一根本的具体体现。以此建立起来的和睦的家庭关系,较古人所述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相敬如宾”等伦理则上升到了新的螺旋;以此建立起来的友善互助的社会关系,与责任感、荣誉感,较古人所说“忠信、仁义、诚敬”等侠肝义胆则进入了更加自觉的世界。
B、人、物和谐
人类在自己的前进过程中,不断把自然物人化并使之进入社会与人的生活领域,尤其是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中的人化自然物已经成了人的社会器官,这一切把人与社会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命特性的了解的不断深入,将建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的和谐环境。作到和谐并不难,因为修养和谐的内容虽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整体的良好秩序。可以从建立自觉的热爱集体的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地把自我纳入集体之中,按照集体要求(纪律)规范自己的行动,克服个性与小团体主义入手。
2、欢畅
欢畅是充满生机的表现,是和谐的结果。就个人而言,指精神上的高兴愉悦,欢快畅达。是气血和通、意元体清明的象征,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就集体而言,指良好的、活跃的气氛,如生活中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工作上的热情负责、勤勤恳恳等。是集体组织健康的表现,是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集体意志的结果。集体中的欢畅又是彼此仁爱的结果,仁心可生发自身的力量,爱是希望对象走向完美,在这个意义上说,博爱是欢畅的基础。
做到欢畅并不难,如果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按照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互敬、互爱、互学、互助、互让、互谅、互慰、互勉”去做,并且首先从自己做起,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原则,那么,这个集体一定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欢畅局面。
3、自然
自然虽然是事物本身真实性的表现,但在这里主要指人的生命活动对人自身与集体有利的规律而言。它不仅符合和谐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欢畅的一种规定性。就个人而言,自然不是随随便便,而是修养到一种境界,表现在处事自然(如不矫揉做作、不装腔作势、不盛气凌人、不卑不亢等),语言自然、举止自然、工作自然……它是保证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
另外,自然对人天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来说,又是一项重要的限制内容,这一和谐必须建立在符合人类发展自然规律上,而不是纯任自然,更不是返回原始自然。
4、端庄
端庄指端平正直、庄严大方而言。是神气充足、道德纯厚而显露于外的自然征象,是修养的又一结果。是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它与孟子早就指出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是相通的。
需要指出的是,端庄是修养到正气充足的结果,不是简单的仪容的修饰。端庄的修养必须从行为上做起,待人要忠厚宽惠,襟怀坦白,说话要心口如一,言而有信,行为要光明正大,不欺暗室……如此行之,则端庄自显,道德日隆。
综言之,上述的“和谐、欢畅、自然、端庄”,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内容,也不是一般的思想、作风教育内容,而是人道主义(关于人的类本质特性的道德)、自然主义(人是自然的人化)与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的集合.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