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大乘佛法的精髓——金刚经

发布时间:2023-06-27 17:59:34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大乘佛法的精髓——金刚经

  也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释朗明

  金刚经,是佛教中最为出名的一部经典。上至皇宫贵族士大夫文人学士,皆奉诵研读,下至平民百姓普通信众,视为圣经。我至今还记得最初翻开第一本佛教经典,即是《金刚经》,那时才十五岁,乡下农村神汉超渡,居然也用《金刚经》,虽然他们不懂语意,但在他们口中因为此经是有金刚,硬,能打开地狱之门。后来出家学佛后,回想民间的这种说法,令人发笑之余却也回味无穷。

\

  在金刚经中,哪句话最出名?我想第一是最后的四句偈,几乎每个学佛者都能朗朗上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次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据说当年六祖大师就因这句话开悟的,这句话诞生了一位影响中国上千年的大师。这句话使中国的禅宗由此而开创了顿悟法门,并由此法门确定了中国千年来禅宗一枝独秀的局面。

  这句话既然有如此点石成金的作用,于是乎,历代学佛者不免都有点上心了,谁不想开个悟,成个祖师什么的呢?在此,仅凭个人之管见,也来解读一下这句话的玄机所在。让我们从全经分析起。金刚经由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品,从全经来看,核心在般若智慧,离一切相,破一切身心法的执着。然依旧有次第可寻。隋朝三论宗祖师嘉祥吉藏根据大智度论所说大般若经的两番嘱累为“先嘱累者为说波罗密体竟,后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判金刚经初问初答为般若道,后问后答为方便道。近代印顺导师认为此二道分判极好!并依之阐发。

  翻开金刚经原文,确实经中有两番嘱托。第二品须菩提问佛陀:“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然而在第十七品中须菩提又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并且世尊在问答这问题时,答案似乎也相似,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然而通过吉藏大师和印顺导师的分判下,这两番嘱累正好合大般若经的两番嘱累,前半部为般若道,后半部为方便道。清清楚楚,这是很有道理的。一者合大般若经,二(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就在前半部般若道中)者合乎佛法次第,三者合乎金刚经。那么何谓般若道?

  般若道是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智慧,到见道,证圣位。如果依佛法的另一个修行次第,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来判,相当于加行位与见道位。

  关于加行,关于见道,我们还是比较熟悉,西藏密家特强调四加行。见道就是开悟的另一种说法。也就是说,这金刚经前半部是针对学人在努力用功乃至于开悟过程中的开示。

  仔细观察第十七品前和十七品后佛说法的语气和用语,确实,在十七品前佛都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在告诉我们怎么向前走,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十七品后,却几乎都以他自己的境界为例子来作开示。这细微的区别正是加行见道与修道究竟的分界线。加行见道是渐修至开悟,修道究竟是悟后起修至证果。楞严有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则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正是明证。

  这样我们来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很明白了。这是一个渐修的方法,“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样去对初发心后的妄想呢,不执着一切妄想,任其去来,不管他是一种观念,一种感觉,一种想法,一种思想,都不可执着,而“生”字则是对应前面一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六尘对心,缘起生起种种分别执着,这个生是“缘起生”的意思。即六根对六尘生起的六识流转。“其心”就是六识。于六识若生执着必定会立即生贪嗔,于是便招业。所以应当对六根对六尘生起六识时产生警觉,不起执着,不起流转,即是无所住。这功夫相当细,相当不容易,这种功夫与四念处相近。由此,我们不禁想起与六祖大师同时代的神秀大师那句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五祖评为是修行人的路,依之修行,不致堕落。虽比不上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神秀大师的偈语于金刚经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其神似。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或许这个法门更适应广大初发心菩萨们。

  最后,可能有人会问,那六祖大师怎么会依这句经文而顿悟了呢?那是天才的老师对天才的学生才会发生的情况,其二,这上部经文最后确是归向于见道位的,就是让人开悟的,其三,如果没记错的话,六祖大师是先听了五祖大师对金刚经的前面部分的解释至最后这句话而开悟的。三更时,窗户蒙了袈裟而讲,这不可能就讲一句话的。更别忘了,六祖大师是肉身菩萨乘愿而来的,在五祖寺又修苦行,大半年日日潜修,最后才画龙点睛的。我们如果没这天份,则还是依此话的渐修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念念无住生心广修善行,警觉恶念,这样去修行为更有利。这种方法对我们佛教广大信众接触社会来说,更为对机,对佛教徒创造和谐社会也是有用的,因为心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