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佛顶骨舍利何处安放?专家剖析“舍利崇拜热”(3)
发掘专家组成员、佛教文化专家汪海波剖析“舍利崇拜热” 舍利是宗教信仰拒绝功利主义炒作 作为佛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佛顶骨舍利,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下人们的好奇心,让地方政府搭台炒作,提高城市人气,那么宗教界和学术界都会有反对声音。 随着南京大报恩寺密藏千年的佛顶骨和感应舍利重见天日,近年各地的“舍利崇拜热”至此达到一个新高潮。昨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南京大报恩寺地宫发掘专家组成员汪海波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舍利不是文化遗产而是宗教信仰,如果为功利主义目的的炒作而开金棺,他并不赞同。 舍利起源于偶像崇拜 南方日报:佛舍利的起源很早吗? 汪海波:应该说佛舍利信仰起源很早。早期的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佛弟子对佛的信仰主要表现为对佛舍利的崇拜,因为舍利既有真身的亲切感和神圣感,也有携带和流传的方便等优势,所以后世的舍利信仰日益发展。据《阿育王经》卷一记载,佛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舍利,建八万四千塔供养,由此开始,佛舍利信仰在全世界佛教界流传开来,影响至今。 舍利巡展曾助两岸关系发展 南方日报:近年来佛教界、学术界和社会上似乎有一股“舍利热”
? 汪海波:的确,近20年来,舍利不断被大量发现,而且每一次发现都引发“世人震惊”。这与我们崇尚科学精神的时代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 南方日报:为何会形成这样的“舍利崇拜”心理呢? 汪海波:事实上,舍利引发的“强大震撼力”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物质文明迅速提高的今天,人们有意识地维修、发掘、保护佛塔过程中,在与传统文化碰撞时暴露出的精神世界的空洞。 南方日报:那么舍利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汪海波: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古至今有许多有关舍利的记载和实物。舍利崇拜热潮的兴起未必是件坏事。舍利被认为是佛陀教法传世的见证,是启迪信心的圣物。 南方日报:除了从宗教角度分析的意义,其现实意义有哪些呢? 汪海波:舍利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全面深入认识佛教和舍利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在今天有时扮演着团结世界佛界、传播友谊的和平使者的角色。比如法门寺的佛舍利去台湾巡展就有典型意义。两岸都存有这个信仰基础,也有舍利崇拜的热潮,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以宗教为纽带,可以让两岸关系良性发展。【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