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印顺大和尚开示普贤十愿——常随佛学

发布时间:2024-07-06 05:02:22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印顺大和尚开示普贤十愿——常随佛学

我们修《普贤行愿品》有什么好处呢?这好处是不可思议的,大和尚天天给你们讲这行愿品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里面的意思可以讲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很难讲很难说。但你们大和尚有智慧,天天给你们讲。讲是容易讲,最重要希望你们大家要行。行是最重要的。——本焕长老

佛,是一颗了悟的心

普贤十大愿王从第八大愿至第十大愿都属于回向功德。其中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法界。常随佛学的意思,是说尽未来际,随学诸佛成佛之道。常随佛学者,能得慧命长生的功德。

我们学佛,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像佛。但是大家反省一下,从初发心到如今,我们是不是越来越像佛了呢?是不是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在忆念三宝的功德?是否真正发起了出离烦恼的心,是不是一直精进用功办道,以此教化众生,利益众生,救度众生?

在《杂阿含经》中,佛陀举了四种马的比喻教化弟子:第一种马,只要看到主人扬起鞭影,即有所察觉,而随着驾驭者的意想行进。这就如我们听闻他方的人出现生老病死的疾苦,心生恐怖,有所警惕,由此生起厌离之心,至心修善。

第二种马,需要鞭子抽到身上,触到皮毛,它才知道主人的意思。就像一个人,直到自己身边村庄、社区、邻里的人发生了无常的事,才能有所警觉,生起修道之心。

第三种马,须以马鞭,直接鞭打至肉,让其感到刺痛,它才能听命于主人。这就像一个人,一定要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发生了无常,才能感同身受,用功办道。

第四种马,最为冥顽不化,定要用鞭子抽得它皮开肉绽,痛彻骨髓,才能惊醒过来,向前奔跑。这便如一个钝根之人,定要待到自己业障缠身,百苦交集,苦难当前之时,他才能生起厌离心,修学圣道。

我们问问自己,比较像佛陀比喻的哪种人?常随佛学,究竟有多少要学,从何入手?

禅门公案中,常有祖师大德认知佛的一些公案。十二祖的马鸣大士,去拜见十一祖富那夜奢的时候说:“我想认识佛,什么是佛呢?”。富那夜奢答:“你想认识佛啊,你不认识的就是

。”马鸣大士说:“我既然不认识,我怎么知道是佛呢?”富那夜奢答:“你不认识佛,你怎么知道他不是佛呢?”——这就是祖师的机锋禅语。

佛是不能使用分别心来认识的。一旦我们落入了分别的思维,将佛作为一个对象来认识,那就不是佛了。《观无量寿经》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是一颗了悟的心。

佛陀宣说的所有经典,其精要是希望修行者能生起出离心,对生死轮回产生厌离,期望远离痛苦,获得解脱。历来诸佛菩萨圣贤众所赞颂的根本大道,重要之理是大乘的主轴——菩提心。对于希望获得解脱的善士们而言,唯一的心经是空正见。

因为要获得解脱,就必须断除轮回的根本——无明。而要断除无明,就必须证悟无我的智慧,此智慧的生起必须具备正确无误的空性见解,所以空正见就成为获得涅槃的唯一途径。

说到“我”,人们自然认定就是五的“我”了,并在心中生起坚固的执着,以“我”为中心,依此而产生贪嗔,产生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真的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吗?

关于“我”的解析

自我的其中一个意义是“个人”或“有情识的生命”。此生命能爱能恨,会造业累积善恶业果而受业报,会在轮回中投胎转世,也能够入道修行。另一个意义则是指一种虚假想象的、且过度实体化的存在,即所谓的“自性有”。加诸于此自我而过度夸大的无明,是一切世间衰损的根源。

众生的真正存在状态是什么?是“唯名假有”。如同车子是依据各个零件,如螺丝、轮胎、玻璃等多种物质而建构出来的。车子不是本来就存在于此,而是由彼此零件互相组合而建立起来。所以虽然说本体上没有所谓的车子,但是因为依据车子所需的概念,以及概念建构组装的事物,最后命名为车子。同样,有情众生被认为是依据身、心所建立的。然而实际上,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在身心之内,或与身心分离的人。

这样的情况,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便称之为“假有”。所以唯名假有的“假有”是虚假的有。指因缘条件和合而产生的一切事物不具真实性,是互相依赖而存在。因这些事物,虽然如水中之月一样的没有实体,但是不能说它是无,而是属于假有。

唯名的“名”是“名言”,是语言名词。这不等同所有现象都只是语言名词而已,而是说这些现象既不是存在自身之内,且为自身所拥有。“唯名”一词提醒我们,“我”既无法在身心之中找到,也不是身心的总合,其正是透过名言与概念思想的力量,搭配身心,才能巩固“我”的存在。

当我们将“我”(当下经验),以及“个人”(自己存在的连续性)两者结合,“自我”就会出现。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的倾向,会将复杂的组合简化为“个体”,然后认为这“个体”是有持续性的。不认为一切在变化,而将大部分的事物视为固定,这会让我们比较容易在俗世中运作。

如果我们依然坚持错误的认定,那被认定为持续、固定、独立的这个“个体”,将需要承受所有冲击,且不时地与“我”以外的一切分裂切割。换句话说,不快乐、孤寂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然而,从逻辑概念上了解自我,并不代表问题已经解决,而是需要透过实践修心的方式,才能把痛苦从根掘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