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由般若学至禅学,积极推行“中观”论,活到99岁 | 文 青衫文斋
《中国禅宗史》作者印顺法师, 俗家名字叫张鹿芹,生于1906年3月12日,于2005年6月4日入寂,享年99岁。印顺法师因读冯梦祯的《庄子序》中“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引起了参禅学佛的动机。25岁于普陀山福泉庵的清念出家,印顺法师曾先后问道于虚云、太虚等大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改革复兴运动,是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印顺法师认为,般若学是佛学的核心。
在印度佛教史上,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空宗是般若的产物,大乘般若学可分为三大系统:一是性空惟名系。以龙树中观学为代表,正如佛经所说“菩萨摩诃行般若波罗蜜,习应(应为应习)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印顺法师把这句话当作是龙树等惟空惟名论的根据。二是虚妄惟识系。以无看世亲的惟识学为代表。三是真常惟心系。宣扬实有的真如“如来藏之说”。印顺法师强调,真常惟心是以真常心结合真我而成的,真常心而进为真常性惟心论,完全有赖性空大乘的启发。
印顺法师指出,真常惟心“乃真常心与真常空之糅合",说明了“法界清净与心性清净”是一致的,般若学的三大系统来自同源。真常惟心系与虚妄惟识者的现观次第一致,也是先由观察外境非实有的观察义禅,进到二无我而不生妄想的攀缘如禅,直到般若现前、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的如来禅。印顺法师讲中观的大乘般若学的唯空唯名系有极其深的研究,是现代最著名的中观学者之一。
中观即中道观,是龙树学说的核心部分。中的本义,可分为两种: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该加何,即还它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客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二、中正。中即圆正,不偏不倚,恰得其中。中实与中正,相依相成的。中实,所以是中正的;中正,所以是中实的。可以用“恰到好处”去形容它。“恰到好处”,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中庸之义。但是,佛学的“恰到好处”,是讲"不著于名相,不落于对待”。“对待”即两边,是虚无不实的,缘起性空的。
印顺法师开示说:中道,是佛法,也是佛弟子遵循的惟一原则。一切行为,一切知见,最正确而又最恰当的,就是中道。中是不落于两边,不偏邪、不极端,应用于知见的,就是“处中说法”的缘起,缘起法不落二边,即一与异、断与常、有与无。正确而恰当的中道,不是折中,不是模棱两可,更不是两极端的调和,而是出离种种知见、息灭一切戏论,即是缘起性空,空无即中道。由中道,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中观”。
印顺法师把中观理解为“悟人缘起中道”,他说:观即观察,包含有三种意义:指观者说、指观用说、指观察的具体活动说。依所观的对象而起能观,以能观去观察所观,所有的观察方法、观察过程等等,同为相依相待的缘起。这在《般若经》中曾分五类:一、观,二、所观,三、观者,四、观所依处,五、观所起时。若离了这些,观就无从成立了。所以,依于缘起的相依相待法则,才会有内心的思维与考察的中观。
“观”是内心活动,它与吐之于口、笔之于书的“论”不同。观、论与中道,是相依相待而非离别的。离中道,即没有中论与中观;离了观与论,也无法发现中道、体验中道。观与论所以称“中”,就是因为所观的是“中道”,如果离开了中道,自然也就无所谓“中观”与“中论”了。同样,如果离开了“观”与“论”,自然也就无从去发现”、“体验”中道。中观与中论,是观察中道、论证中道的方法,是体悟中道实相必不可无的方法。所以,中观与中论是中道真理的方法论
。用世间的术语说,即是论理学。印顺法师认为,“缘起有”与“自性空"是中观学的两大命题,也是中观学的现象论和本体论。缘起而有,非真有,是讲现象;缘起有虚假,自性(实体)本空,是讲本体。“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缘起即空,是中观大乘最基本而扼要的论题。在印顺法师看来,因为“缘起有”,所以自性空”;从“缘起有”中显示“自性空”,从“自性空"中说明“缘起有"。
如果把“缘起”与“空”合在一起说,那么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二者不过是同一内容的两种看法、两种说法,也即是佛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观所说的空,不是都无所有,只是无自性而已。如水中的月,虽自性本空,而月亦可得见。这就是说,中观所讲的空,是空其实而有其自性。所以,中观所讲的空,是一种特殊的否定,不是俗称的什么都没有,连缘起诸法也空掉。这种真空妙有,依现代的术语说,就是扬弃”。把中观称为缘起宗,就是称其空宗,因为中观通过缘起论证了佛教空的理论。目前,佛学界对印顺法师的争议日嚣尘上,但是他在中观上,是下过功夫的,他的中观思想,也有值得学习和借鉴地方,特别是对传统净土思想所进行的反思,也不能一概的否定。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