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综述,如何通过修摩诃般若波罗蜜来化解人生的苦与厄呢
在中国佛教经书中,《心经》受到了佛学爱好者的青睐,不只是佛教信徒的喜爱,且文人雅士经常书写《心经》作为墨宝。《心经》的字数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却包含了《大般若经》的全部精髓,也涵盖的《大般若经》的心髓和精华,同时还呈现了佛教核心思想理念。就如“五蕴、六根、六触、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六度、究竟涅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心经》的历史由来《心经》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历史记载,公元5世纪,来自西域龟兹的鸠摩罗什,在中国长安译出了最早的汉译本《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也是《心经》最早的译本。
公元645年,玄奘从西域携梵文经典520匣、657部回到长安。之后他主持了国家译经场,专门从事翻译工作,他十九年间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心经》和他一心向往的《瑜伽师地论》都在其中。据记载,玄奘法师早期主要因为探求《瑜伽师地论》而决心前往西域,也因为玄奘法师对梵文熟识,所以他译文出来的经书显得更加流畅,他所翻译的经、律、论三藏圣典也在历史上被评最为精确,在经书中,他的译经也是历史上最多的。
《心经》反映的是般若类经典“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经典和核心,也受到世界的关注,受到了世人的推崇。其中《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本着佛学者的爱好,大茶经前文分三个阶段“摩诃”“般若”“波罗蜜”通过六祖《坛经》中的讲述,让大家更深的了解《心经》知识,本文将继续以坛经做参考,做简易《心经》的综述,以让佛学爱好者得以更深层次的认识。
佛教四祖寺院善知识|看《坛经》议《心经》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大概译识: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上、最第一位的佛法,随缘而起,无住无往也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般若法中生出的,我们应该引用这个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这般修行,一定能成佛道,可将贪、嗔、痴三毒变为戒、定、慧三学。
《心经》讲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中五蕴为(色受想行识),“苦”是指人的内心负面情绪的影响与煎熬,而“厄”是来自我们自身,身外带来的困境和逼迫。苦与厄两者相互关联,但根源却不相同。因自己执念而产生的贪、嗔、痴等不健康的思想。那么如何通过修摩诃般若波罗蜜来化解人生的苦与厄呢?
佛教禅宗四祖如何通过修摩诃般若波罗蜜来化解人生的苦与厄呢?在《坛经》中,六祖以“五蕴皆空”的理论来解释,所谓我们自身只不过是物质元素的“色”和精神“受、想、行、识”的组合因素,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际东西。用大智慧观,便能在遇到烦心的人或烦心事时不贪不嗔,如一切法,不取不舍,本性就得以显现出来。不管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三世诸佛都是觉悟般若(大智慧)空性,而成佛做主的。《大智度论》有云:“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如此来说,般若是佛真正的母亲,也就是诸佛般若生。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大概译识: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能从无上般若智慧生出八万四千智慧。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世上的人原本有八万四千烦恼。如果没有烦恼覆盖我们清净的本性,智慧便能时常而现,念念不离自性。如果悟到了这个法门的人,自然没有妄念,就没有执念、不起诳妄,可应用真如自性,以般若大智慧来观照事物,对一切诸法不执着也不舍弃,这就是见性成佛。
般若波罗蜜心经(弘一大师写经真迹)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有处理的方法,只是看你当时当下的执念。就像人有感冒、发烧、头疼、流鼻涕、嗓子不舒服等等,医生都会开相应不同的药物给予治疗。同样,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说了就有八万四千法门。虽然这些法门看起来许多,其实都是般若心智中流露而出。所以六祖说:“我此法门,从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我们在诵读《心经》时,你是否发现,我们的意念中总会产生不同的意识,烦恼恐慌时,听《心经》似乎让你平静,这些是佛教中传播的能量思想,给我们的意念产生了极大智慧。但作为我们佛学者,也更应该从文中深入了解,把佛陀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把先辈们的大般若,得以传承到每一个佛学者心中,除一切苦。
感恩大家对大茶经的认可,本文《心经》综述,希望能给广大学佛爱好者,在认识《心经》的同时,可以把经书里的智慧结晶落实到生活中去,得以传承分享,望每一个人拥有大智大慧,吉祥如意!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