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空寂明朗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3-04-02 14:01:59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空寂明朗的真相

  悟此空性体,明空大觉性。

  过去诸如来,见性而成佛。

  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当你悟到空性体时,内心便空空荡荡、明明朗朗。那么,什么是“空性体”?梵语叫“舜若多”,翻译过来就是“空性”,它也是真如、真心的另外一个称谓。所以说,空性体,就是空寂灵知之心。灵知者,心性之心体。“空”,空空荡荡;“寂”,安安静静。空性,是远离我、法两种执著的真相。

  我执,指的是执著于某个固定的“我”,觉得这个“我”是真实存在的,认假为真。其实,我们的身体在一天天地发生变化,我们的想法和习惯也因为经历、知识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不是昨天的那个人,甚至不是上一秒钟的那个人了,我们或许已经厌倦了去年爱过的东西,甚至厌倦了以前爱过的人,厌倦了曾经享受过的某种生活方式。我们的各种观点更像是天上的云朵一样不断改变着模样。

  有个学生告诉我,她曾经在情感冲动下对分手的男朋友说自己会等他两年。谁知,一年后那男孩子真的来找她,但她已经丝毫不爱他了。至今,她仍为自己做了这蠢事而羞愧不已,其实她不明白,她的愚蠢并不在于她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而在于她不明白世俗的爱情是一种情绪。话语表达的也是一种情绪,即便在那个时刻她是真诚的,依托于某些外物的情绪终究会很快消失。比如,因为美而爱上一个人,当她不再美丽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发生改变;因为感动而爱上一个人,当她对你不再无微不至的时候,这种感觉也会发生改变。再者,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都会很快过去,一旦过去就变成了回忆,变成了梦幻般的存在。

  一切执著皆因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真实的“我”。我是否聪明,我做的事情人家是否满意……我们的脑海中时常有意无意地充满了这样的想法。我们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不断要求自己做各种未必适合的事情,甚至不断调整着自己,让自己能够适应社会共识与大众标准,避免陷入寂寞孤单和失落之中。但也有人不怕落单,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气,不过他们也非常容易陷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傲慢。他们认为独立的自己比盲从的人更加优秀,也是因为他们仍然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真实的“我”。

  但“我”是什么东西?是意识和肉体的结合,也是多种因素聚合的产物。看似独立的这个“我”,其实跟因缘链上任何一个因素一样,都在不断变化着:经历多了,想法会改变,个性也会改变;吃多了,身体会发福;多做运动,又会变瘦;耐得住痛的,还可能去美容院整容……这个世界上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既然没有恒常的“我”,那么建立在“我”这个假象之上的一切又如何永恒?破除对“我”的执著,就是要从了知“我”的无常开始。

  法执,则是远离我执之后需要进一步破除的一种执著,是一种对世界万法的执著。这个“法”字,涵括世上万物万象,当然也包括对方法和概念的执著。比如某人非常烦躁,他希望通过学习身体瑜伽的呼吸方法,令自己进入一种安宁、和谐的状态,他将规则背得滚瓜烂熟,在无数次实践之后,他渐渐能够随心所欲地进入那种宁静和谐之中,甚至能够一直保持着这状态,但是他心里仍然有“瑜伽呼吸法”的概念和规则,而并没有把它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这时候,他就需要把“瑜伽呼吸法”这个枷锁也一并破除。正如我常说的,过河之后就要把船抛下,背着船赶路,只能增加你的负担。这也是远离法执的一种。

  我执、法执像是心灵上的污垢,这些污垢就像血管中的垃圾一样,给血液循环造成障碍,产生各种隐患,烦恼由此而生。清除血管里的各种垃圾,恢复血液的通畅之后,隐患自然会消除。同样道理,持续地清扫心灵上的污垢,渐渐远离我、法两种执著,让心灵回复一种本初清净的状态,就自然能从各种烦恼之中解脱。我们说,这时的你,便拥有了清净心。

  笔者曾写过一首诗,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

  不剥鳞甲不受疼,里面污垢无法清。

  剥甲清污离执著,一轮明月到天心。

  有空寂灵知时,那个心就叫清净心。清净的心体,便是本元心。洞见本元心之后,当你认知到它的心体时,就是悟道,被称为“明空大觉性”。

  凡夫与佛菩萨唯一的区别,即为是否能够认知并保任这份觉悟,因此凡夫在觉悟当下便与佛菩萨无异。所以,我曾在《大手印实修心髓》中写过弟子契入大手印时跟上师无二无别之语,有人曾对此有非议。一位大德则对此非议不以为然,他为我辩解道,为什么说弟子契入大手印证得明空之心后,和上师是无二无别的呢?因为上师证得的明空和弟子证得的明空是同一种境界,两种明空是一体的,故说“无二无别”。

  当你悟到明空本体的时候,就契入大手印了。这时,你便明白了什么是“明空大觉性”。

  我有位朋友,他的师父是位禅僧,叫他一直保持觉性。我问他觉性是什么?他说他不知道。因为他只是知道“觉性”这个词,但并没有认知到觉性的生命状态。许多时候,理上的明白,并不能代表事上的证到。

  什么叫事上的证到?就是你不但在道理上明白世界的虚幻,而且不会陷入某种情绪当中不可自拔。比如,有个美丽的女人爱上了你,并且对你非常细心周到,令你拥有了一种令人艳羡的生活,但是有一天她突然不爱你了,对你的态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个时候,你是否还能逍遥快乐?你会不会痛苦和失落?假如你仍然逍遥快乐,那么就代表你在事上也证到了;假如你因此而失去了宁静和快乐,沉浸在一种不舍与不甘的痛苦之中,那就代表你的明白仅仅停留在道理和概念之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者对宗教哲学了若指掌,但却仍然生活得苦闷不堪的原因。

  开悟的人,必须体验并认知到什么是“明空觉性”,这也就是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中提到的“光明”。证道的“证”是认证的“证”。当你的生命里出现那种光明时,你能认证它、能忆持它,能把握保任它,这才叫真正的开悟。

  所有的众生,如果见不到“性”,就无法成佛。

  真正的开悟就是见性,是“见到空性”的意思。虽说开悟时见到的空性与佛见到的空性本质没有区别,但是二者明白的程度仍然有所不同,就像你待在屋里遥望外面的阳光,和在室外沐浴于阳光之中还是不太一样。

  关于见性,《明觉禅师语录》中说:“声闻人见性,如夜见月;菩萨人见性,如昼见日。”声闻人见性,就像夜里看到了月亮,虽然见到光明,目能视物,但是视野仍然十分模糊有限;佛菩萨的见性则像晴空万里的白昼,也像登上高峰俯瞰世界,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见,见性并非成佛的保证书。

  不过,虽说见性未必成佛,但是成佛则必须见性。见不到真心,见不到本元心,就成不了佛。在从古到今的修行历程中,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显宗也好,密宗也好,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见到空性。见到空性,才能由此契入而证得佛果。离开空性的任何修行,是不可能究竟解脱的。除了这个空性之外,“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什么才是究竟解脱?把觉悟变成一种生命本有的状态,变成一种呼吸般的存在,无论经历什么事情,都能任运自如,快乐无忧,这就是究竟解脱,也是我们所说的绝对自由。所谓的佛,其实就是连觉悟都忘记了,但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中又能不生迷惑的人,而不是拥有各种神通变化、高高在上的神。当然,修行的过程中出现神通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可它并非修行的目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把神通作为觉悟的标签,来判断某人是否觉悟,甚至因为某位圣者没有示现神通便轻慢他,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所有的法,包括显宗、密宗,都是为了认知本元心,都是为了教我们见到空性。

  有些人也许认为修到开悟就差不多了,一旦见性,就立刻懒惰、散漫、沾沾自喜。所以,必须强调一点,见性仅仅是开悟,是真正修行的开始,此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除了个别的上上根器能顿悟顿证、证得光明大手印外,寻常行者,并不是一悟便休,并不是一悟便神通勃发,而是需要悟后起修的。

  虽说即便开悟也不能心生傲慢,但是你仍然应该充满信心。因为信心是开悟的基石,更是成佛的起点,你不但要对佛法和善知识有信心,也必须对自己有信心。你必须相信,每个人本来就是佛,只不过幻象太过逼真,再加上环境的不断熏染,我们才迷失了本具的清净佛性。只要熟习教理、勤修仪轨,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锻炼心灵,我们就能一点点去除心灵的污垢,点亮智慧,进而超凡入圣,得到绝对的快乐与自由,这才是真正的佛果。时刻都要谨记,正确的信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最初的正信,修行之路就会越走越偏,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方向有丝毫的偏差,我们都不可能实现究竟解脱。

  本节讲了“明本元”。让你明白什么叫本元心,什么叫见性。不明白这些,你的所谓修,就可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不可能证道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