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将禅修融入到生活里!

发布时间:2023-02-24 15:14:55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将禅修融入到生活里!

  编者按:本文据明海大和尚于柏林禅寺丁酉年国庆禅七共修法会中所作开示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禅(Zen)或者禅文化,现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非常有知名度和普适度。欧美的很多大公司,像苹果、Facebook等,都有专门针对员工或者高管的禅修(meditation)培训课程。

  毫无疑问禅是渊源于东方的,是中国文化领域里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人,对这一精神财富去进行了解、学习,然后实践,把它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非常有价值的。

  禅修究竟是什么呢?真正要讲禅修,在佛教里面是需要一些基础的。第一个基础是发心,就是你定的目标。根据发心的不同,禅修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的禅。

  所谓的世间禅,就是不以得到生命的解脱和觉悟做为目的,而以人天的善法,人天的快乐和幸福做为价值追求。

  出世间的禅修则以解脱和觉悟作为目的。其中,希望快速地止息轮回的痛苦进入永恒寂静,享受永恒寂静之乐的,叫声闻乘,也叫小乘;以自觉觉他,得到生命彻底觉悟、究竟圆满觉悟为目标的,这过去在祖师们说,叫出世间上上禅。

  由于禅修涉及我们身心的一个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身心的状态、感受和境界,遇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去抉择,用什么心态去对待它,首先跟我们的发心,跟我们对禅修的认识密不可分。

  我们并不否定以世间禅为目标的禅修,但事实上,如果目标定得足够高远,基础的人天善法之乐已经包含在其中。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以及身心的和谐状态,在禅修里面都是可以得到的。

  第二个基础是对佛法智慧的认识,哪怕只是最粗浅的了解。在佛陀的教导中,智慧并不从外面来,它不是我们在内心去要累积增加的一个东西,智慧是我们的心性本有的,我们的禅修只是去发现它。

  禅修翻译成汉语叫静虑,即有序的观察思维。即使一个不坐禅的人,一个从来不知道有禅修这码事儿的人,他的心平时其实也一直都在观察思维,只不过这个观察思维比较无序、混乱和被动。

  这是因为凡夫的思维活动多在无明情绪推动下造作各种言行的业,进而使我们的生命呈现出各种形态,牵引着我们一直往前,这即是轮回。

  轮回的根本在于我们没有善用这个心,没有认清这个心的运作。我们不认识它就是无明,而禅修是要认识这个心,认识了这个心自然就有明,明就是智慧。这是我们的起点,明和无明都是在这个心上。有这样一个认识后,我们在禅修中将不会把注意力过于投放在一些身体现象的东西上。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用佛教的术语来讲是戒清净,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身心基本的平衡。也许我们过去都做过一些错误的事情,从佛法的戒律来考虑属于不善的业。这些不善业会使我们的身心有结,或者造成内心的不平衡和压力。

  这些压力和结,在生活忙碌的时候往往不易被发现,在静坐的时候就很容易凸显出来,此时通过禅修来解决它一般来说是不太可能的。在佛教里面我们要修行忏悔法门来净化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禅修的前提。

  以上是一些前行的基础,是我们一定要重视的。

  坐禅的时候,身体姿势有几个要点需注意。首先我们应该有一个相对安静、空气较好的打坐的地方,并且没有风会伤到我们。坐姿传统上都采取跏趺坐,可单盘或双盘,应保持身体的自然中正,同时又是放松的。

  我们坐的时候后面一定要垫高一点,臀部垫高的目的,一是把身体重心往前移,这样更加稳;

  第二点呢,是令我们的脊柱更容易自然挺直。自然挺直在静坐中很重要,它能够令我们比较容易保持全身放松,没有内在的紧张;

  第三点就是在后面垫高、脊柱自然挺直的情况下,我们脊柱的末端这个点,在中医叫尾闾,就不容易被压着。尾闾是我们身体前后能量的一个运行的枢纽,这个地方非常重要。

  此外,舌抵上颚,嘴唇轻闭,眼睛不要完全闭死,也不要睁得很大,刚学打坐的人可以眼睛可以开一条缝,眼光投放在鼻端这一带。

  两个手呢,在腹部结印,两个拇指轻触,和鼻尖在一条线上。身体在盘腿静坐的时候,我们要去寻找那种中正同时又是松弛的感觉。

  具体到佛法的禅修方法,直接地去看,永远是第一重要的。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说,身体的感受是无常的,这还只是一个概念或理论。禅修则是训练我们直接地去看这种感受,直接经验到它的变化和无常,认识到它后面并没有一个主宰它的力量,这和我们听别人用理论描述它完全是两个情况。

  这种直接地看、直接地体验的精神,就是我们赵州和尚讲的“吃茶去”,当然吃茶去不仅于此。你直接去体验、直接去看,自己就会明白。这正是禅修的核心方法。

\

  这个方法之中,需要有一个我们心去看的对象。从基础训练来说,我们需要选择某一个对象作为专注和观察的目标。佛陀曾给过我们包括身体、感受、精神活动以及所有一切存在的四个分类,即色、受、心、法。这四类对象都可以作为我们在禅修中训练专注和观察的对境,但通常最普遍、最经常被用的一个对象是呼吸。

  佛陀曾经在佛经里讲过安那般那的法门,安那就是呼吸进来,般那是呼吸出去。佛陀说安那般那是古仙人之道,即过去成佛的诸佛也用这个法门。

  为什么这个法门这么重要呢?乃是因为呼吸跟我们生命的关联是如此密切,它是连接我们肉体和精神的纽带,甚至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表征。我们专注于呼吸的时候,可以从一数到十,然后不需要数了,或者让注意力跟随呼吸从鼻端然后进到身体里面,到胸部,到腹部然后再出来,当然这只是一个想象的路径。

  在这里有一个原则,不管是数数还是简单的跟随,都要自然放松,不要刻意勉强,不要人为地控制呼吸去让它长或者让它细。人为控制、刻意是一种毛病,是佛教禅修里面要避免的。

  在一呼一吸自然的进出中,让注意力和呼吸保持联接,在这个联接中我们就能提高专注力,同时也能够逐渐地直接深入地看呼吸,然后我们会有新的发现。我们会觉察到呼吸的深和浅,粗和细,还有它的温度、冷热,以及每一次呼和每一次吸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各种微细的变化。

  当这种细微的变化在我们的观察中呈现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专注于呼吸的兴趣也会随之而增长。由于兴趣增长,我们的专注力增强,然后造成呼吸跟随发生变化,呼吸的变化又造成身体的变化。随着这几者之间不断地反馈,我们的禅修就能够越来越深入。

  平时我们烦乱的时候,心就会跑掉,念头很容易会忽略眼前正在进行的事情。当用鼻端的呼吸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我们会发现这个当下竟如此鲜活,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的鲜活。

  究竟这个当下是什么?当我们的心越专注、越敏锐地去观察它,这个当下就越呈现出它本来的那种鲜活。这个本来是不带任何人为判断、不受任何观念影响的那种新鲜感。在这个时候,你能体验到好像你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那么新鲜、好玩儿,其实这里面就有愉悦。

  为什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当我们的心很粗的时候,一呼一吸之中没有愉悦感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被关于生活或者这个世界的各种观念和想象笼罩住了。

  这些观念和想象,像一块幕布在我们的心和这个世界之间拉了一堵墙,让我们不能直接地接触到这个本来活泼泼的世界,这个本来非常有意思、具有无限开放性的世界。

  我讲的这些并不深奥,是你在生活中、在禅修中可以直接经验到并直接到达的。你只需要把心里面原来背着的很多包袱放下,把内心执着或执取的一大筐观念想法放下,你就能够直达这个活泼泼的当下。

  这就是禅修的基础训练,它最终要培养我们内心的两个品质:第一是专注,第二是觉察。专注和觉察是我们心性中本具的两种能力,禅修只是在培养这两种能力而已。

  当这种专注和觉察的能力通过禅堂的打坐,通过以呼吸为对象的训练被培养出来以后,你可以运用它去观察任何一个对象,包括腿痛。这颗心就像一把刀,当你以特殊的方式让这把刀变得很锋利,你可以用它去砍任何东西,它将会变得越来越锋利。

  对初学者来说,平时在家里,在功夫层面每天是需要有一个定时的训练的。我们每天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静坐的时间,最好的时间是在早上,20分钟或者30分钟,如果有可能再长一些。但这个短暂训练的力量还很微弱,还远远不够。

  对凡夫来说,20分钟或者半小时的短暂禅修,根本抵挡不了生活里很多的贪嗔痴烦恼以及负面情绪,就像一杯水想熄灭一个大卡车拉的木材烧起来的火一样,只是杯水车薪。

  我们必须要以每天定时的功课为基础,在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处处带上我讲的这样一个用心,把禅修拓展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禅修带给我们的那种力量才会呈现出来。这是一个什么习惯呢?就是在生活里面稍微有一点点的正念,去和自己那个本来就有的觉性相应。

  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烦恼都是没有觉察。其实没有烦恼,可以说烦恼只是个名字,这个名字一转身它其实就是智慧,或者说是这里讲的觉察,它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当觉察不值班的时候,那值班的就被称之为烦恼。

  当我们开始有了禅修的习惯,开始内心觉察的时候,就会发现烦恼对我们的支配力减弱了。随着禅修训练的开展,我们的觉察力逐渐地变强,会发现烦恼统治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短。再后来是它刚一露头,我们就觉察了,然后刚一觉察它就不支配我们了。所以古人把这个叫什么呢,叫“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为什么没有呢?其实它本来就没有,它本来就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在那儿。

  我们每天在家里有时间打坐盘腿当然好,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环境没有这种条件,就是正襟危坐在办公室,或在汽车上,有五分钟、十分钟也都可以的。特别是当心绪烦乱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鼻端的呼吸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让心跟身体、跟当下发生连接。

  一旦这种训练到达一个程度,我们可以在生活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禅修,并且可以以任何的身体姿势――身体姿势那时大概对我们不会造成很大的妨碍。当烦恼不再现前的时候,我们这颗心的觉就越来越完全地展开和呈现出来。这种直接、完全展开了的觉,就是“等持的心”,是平等的放松,平等的关注。

  说来说去,禅就是我们的心,禅修最终是要修这个心。而这个心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最奥妙无穷的,其实它也是很简单的,简单到我们当下的每个念头都没有离开过它。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禅宗祖师们的智慧。他们把觉悟成佛这件事拉到我们的心念上,然后把心念上觉悟的这件事拉回到当下。

  什么是当下?当下其实就是生活,生活里的每个当下。就在这生活的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当下上去落实觉悟成佛,这是中国祖师们的大慈悲和大智慧。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运用到工作中,运用到生活里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