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9个小小的山峰。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光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句话,就让这座千年古刹比别处景致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潭柘山高处,金银佛寺遥。断崖吹石雨,虚阁贮松涛。”这是明朝诗人郭武对潭柘寺的由衷赞美。古寺坐北朝南,周围回龙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潭柘寺。史书上说“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不过在老百姓口中则变成了“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潭柘寺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潭柘寺掩映在群山环抱之中,苍松翠柏之间,景色极其优美!沿着潭柘寺向山上走,有一口龙潭,而在寺庙门口又有很多柘树,后有潭水,前有柘树,这也是“嘉福寺”后改为潭柘寺的来由。
这柘树,如果不仔细查查资料,一般人真不知道它居然有药用价值,根茎叶都可入药,有舒筋活血之效。可是后来有人讹传,说潭柘寺的柘树皮能治疗妇女的不孕不育症,这下可要命了。天天有人来这潭柘寺门口,你撕块树皮,我撕块树皮,活生生地把柘树皮都给扒干净了。
人们都说“人有脸、树有皮”,没了皮这树就没法活了,结果是人的不孕不育没治好,潭柘寺的柘树还差点绝了种。原来满山遍野的柘树,如今只剩下了几棵了。这柘树其实是非常罕见的树种,据说它榨出来的汁呈赤黄色,染在布上不褪色,所以自古柘树汁就是给皇帝染龙袍的染料,北京话叫“柘黄”。
潭柘寺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潭柘寺有一所跨院。可以说是潭柘寺里景色最漂亮的地方了。但是,在这里的主殿有一个香炉是绝对不能上香的,都给封起来了。那这殿里到底供奉的是谁呢?对,就是当时清朝的乾隆皇上!
乾隆皇上最喜欢到潭柘寺上香拜佛,时间一长了,寺里的和尚就特意腾出了一间屋子作为他的行宫。跟班的太监为了更加讨好主子,索性在大殿里塑了一尊乾隆的塑像,供了起来。但是寺里的和尚不乐意了,您身份再高贵,毕竟是肉身凡胎,他不是神啊,跟佛祖菩萨差着辈分呢!所以寺里的和尚为了防止香客拜错了神、坏了规矩,就把这香炉给封上了!
有句老话叫“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据说当年修建紫禁城时,设计师就是姚广孝,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例如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而建的,同为重檐庑殿顶,井口天花绘金龙和玺,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这也正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由来。从另一种风水的说法上讲,是因为有了潭柘寺的坐镇四方,才有了北京的安定,无论是元大都,还是明朱棣的定都,潭柘寺都稳坐西山,静静而视。在北京的历史中,潭柘寺虽然不及故宫名扬海外,也不如香山天下皆知,但在老北京的心中,潭柘寺才是北京的源头。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