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8 17:1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张璐易 记者 陈醉
遗产讲座走出去、青少年古建课堂引进来,专家对话沙龙共享遗产研究新动态……每年的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围绕“遗产保护”举办系列文化活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呼吁全社会共同了解、关注、深入遗产保护工作。
遗产数字化已成趋势
巴黎圣母院失火让全世界为之惋惜,怎样进行有效地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4月17日晚,《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保护管理》专题讲座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举办,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文保研究部负责人曾楠先生主讲。他与大家分享了近年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于三维技术、数字化建设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遗产保护利用中的经验和实践成果。目前,保国寺运用三维技术把北宋大殿拆分成400多组构件,建立了一个整体信息数据库,为遗产保护提前干预提供依据。“这些数据有多重要呢?以此次世界级遗产巴黎圣母院为例,在四年前有人就对巴黎圣母院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扫描,采集了10亿个数据点给圣母院做了3D建模,正是基于这些珍贵的数据,才使得还原巴黎圣母院成为可能,也反映了古遗迹的日常保护和信息数据采集的重要性。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正是基于对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这一特点,在数年前就进行了完整数据采集,是非常有效地文物保护提前干预措施,也是进行文物展示的有效途径。”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副馆长徐学敏说,此次走入诺丁汉大学,旨在传播保国寺的古建筑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目前古迹保护领域工作新进展,使中国的古建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木石漂海”——“古海上丝绸之路”建筑文化交流元素
在宋元时期,在人们航海活动中把宁波特有的石头作为压舱石稳定木制船身,这使当时人们的贸易活动得以顺利跨越海洋。同时,作为压舱石的宁波产石材还作为大宗贸易物资,被输送到东亚各国并得到广泛使用,是宁波对外交流的重要佐证,日本东大寺正门前的一对石狮便是由宁波石匠用宁波产的石材雕刻的,已成日本国宝文物。而成就这段美好的“木石漂海”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宁波梅园石。
4月18日,围绕“宁波梅园石”和“保国寺大殿桧木原产地鉴别”两大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在宁波饭店和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朝元阁举办。座谈会邀请宁波地域文史方面专家和同济大学、宁波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合作高校研究人员,从地域文史角度就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技术路线及预期成果等进行讨论。
2016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对唐代经幢、宋代大殿佛台、清代寺志碑、藏经楼檐柱等石质文物进行了科学鉴定,均确认为是梅园石所做。会议上,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戴仕炳教授介绍了梅园石实验分析的成果报告,报告通过详实的科学数据进一步明确了梅园石的微观特征,与会专家围绕课题研究进展和下阶段研究方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意见交换,并实地调研了宁波市内梅园石造物。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围绕梅园石的学术调查的意义将进一步证明并凸显宁波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号召力。针对保国寺大殿构件桧木原产地课题,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阙泽利还讲述了开展对日本木材的调查研究情况并研讨制定后续工作计划。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