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夏河县城是在一个下午,天空下着恼人的小雨,拉卜楞寺外围的土路泥泞不堪。
夏河县城只有一条宽阔的主街和零星几条岔路,主街两旁的建筑是我们熟悉的红白黑黄为主色调、方形与菱形为主要构图的藏式建筑。沿着主街一直向前走,随处可见身着红色袍子袈裟的喇嘛,而主街的尽头,便是名气远比夏河这座小县城要大得多的拉卜楞寺了。
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简称扎西奇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与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以及塔尔寺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拉卜楞寺景区是开放式的,没有门票,游客可以随意走动。只有大经堂需要40块钱的门票,另有贡唐宝塔需要付费。
寺院坐北向南,主要殿宇90多座,房屋近万间,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
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吸收了汉人建筑的成就,筑有宫殿式屋顶,覆鎏金铜瓦或琉璃瓦。
喇嘛的居住区与寺庙各经堂比邻而建,与整座寺庙融为一体,处处都充满着藏传佛教的气息。
拉卜楞寺最外围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周长有3公里还多,由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转经筒组成,转经筒大的有一人多高需2、3个人合围才能保住,小的周长则只有1米左右。沿着长廊徒步,依次转动这些转经筒,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走完一圈。
转经筒又称玛尼经筒,持颂六字真言越多,对佛越虔诚,可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制作玛尼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每转一圈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反复旋转则代表无尽的咏颂。
转经筒已经饱经风霜,斑驳粗糙,就像虔诚的藏民的面孔,专心而不容亵渎。无论晴天下雨,日出日落,古老而神圣的转经筒总会在藏民刚劲有力的右手的推动下,沿着顺时针不停的转下去,带给他的信徒以平安与圆满。
上至花白头发的老妇,下至十来岁的年青喇嘛,在转经筒面前永远保持着敬畏与谦卑。
多少年来,这转经筒就在生死轮回中、在嗡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中、在那些虔诚的信徒沾满酥油的手的拨动下,一圈圈的转动着,承载着佛祖与藏民之间的沟通。
或许在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之中,黑白两色才更纯洁与自然。没有了其他色泽的干扰,世界回归简单与淳朴,摄人心魄的力量在不经意间产生。
神秘庄严的藏传佛教寺院,与顽强美好的格桑花,相映成趣。
是夜,早早安睡,期待第二天的灿烂日出。
次日清晨六点多,喇嘛们和勤劳的商人们已经在路上忙碌起来。沿着县城主干道一路向西到拉卜楞寺,再向南,寺庙群落的西南角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横跨夏河,走过石桥,就是一座落差大约50米的山坡。
爬上这座小山坡,壮观的拉卜楞寺便可尽收眼底。一路爬上来气喘吁吁地,毕竟这也是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每爬几步都回头瞅瞅身后的风景,生怕错过每一个角落,而山顶的景色,也绝对不枉大清早来自虐。东方柔和的朝阳给远处的云朵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远处的群山暗淡沉静,似乎还没有从一夜的沉睡中醒来,宏大壮阔的拉卜楞寺上空弥漫着迷迷蒙蒙让人难以捉摸的雾气,让人看不清也看不透这神秘的寺院。
这座最高的建筑是贡唐宝塔,其独特且高大的外形在拉卜楞寺非常显眼。贡唐宝塔原名现见解脱大金塔,因塔内供有从尼泊尔迎请来的阿弥陀佛像而享誉海内外。拉卜楞寺曾在清朝获得皇帝御赐牌匾,并耗费巨资数次修缮,在建筑与宗教界均达到了其历史进程中的高峰。历经沧桑的宝塔后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存宝塔建成于1993年,由塔刹、塔瓶和塔座组成。
清晨的拉卜楞寺很安静,寺院内踱步或赶路的喇嘛并不多。会不会是我起的太晚了喇嘛们已经开始了早课?我不得而知。朝霞还没有完全褪去,紫色的格桑花和粉紫色的朝霞带给人们希望。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