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河
坐落在兖州城内的兴隆塔是济宁市所辖县市区内历史最悠久,形体最高大,结构最独特的一座砖砌佛塔,因位于兴隆寺内故称兴隆塔。
兴隆塔高五十四米,共十三层,平面八角形,逐层收减,故成八角锥形。内为楼阁式筒形空心建筑。下七层为一体,高四十米。上六层为一体,分明缩小,高十四米,状似“塔上塔”,故又被人称为“子母塔”,这正是该塔的独特之处,十分少见。
该塔第一层至第七层,内有螺旋式砖砌台阶,游人可盘旋而上,共146级。第七层四面有塔门,出塔门环塔有平台亦称观景台,平台宽约两米,平台周边立有雕花石栏,凭栏远眺,居高临下,让人心旷神怡,无边景色尽收眼底,俯瞰兖州古城状如棋盘,一目了然,各式建筑错落有致,行人蠕动点点如蚁。紧邻城东的泗河蜿蜒曲折波光粼粼宛如玉带,及远望去曲阜孔庙的琉璃黄瓦金光闪闪,依稀可见。
兴隆塔的第七层以上,即第八层至塔顶的第十三层,塔身骤然缩小,仍为空心,塔内曾有木梯可达塔顶。塔顶尖是一个金黄色琉璃葫芦,俗称“塔刹”,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十分醒目。
兴隆塔的第一层是佛室,二至七层内部都有佛龛,佛龛内都有石雕佛像。佛塔每层外围有砖檐,唯独一层是双檐,以上均为单檐。登塔须从一层北门进入,二层以上都有砖雕的盲窗和盲门,样式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塔内壁分别嵌有十多块刻石,分别记载了该塔重修重建的不同年代和过程等,十分珍贵。
据史料记载,兴隆塔始建于隋朝,《续高僧传》一书有记:释法性,兖州人,少习僧学,(隋)仁寿元年(601)敕召送舍利于本州普乐寺。隋朝时的兖州普乐寺在唐朝中宗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寺,后又改称龙兴寺,至宋朝太平兴国七年(982)改称兴隆寺,沿称至今。由此可知兖州僧人释法性是于隋仁寿元年(601)敕召送佛舍利于兖州的,故因供奉舍利而建塔。这是始建兴隆塔的记载。
佛塔是供奉佛祖舍利的建筑,是佛教的惯例。明万历元年(1573)版《兖州府志》记:兴隆寺塔在府署东北隅,隋开皇年间(581-600)建,高十三层,中虚,可登顶巅……
据罗哲文先生著《中国古塔》和梁思成先生著《中国建筑史》考证,隋朝所建佛塔皆为木塔。兖州隋朝所建的佛塔亦无例外。
在兴隆塔第六层内壁西侧,嵌有一块落款为宋嘉祐八年(1064)的一块刻石,记述了当年重建该塔的过程及捐资人题名等,罗、梁两位先生正是通过这块刻石的内容,认定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兴隆砖塔为宋代所建,虽改隋代的木塔为砖塔,仍沿袭十三层规制。隋朝始建木塔距宋朝改建为砖塔历经四百余年,至今已经一千四百余年。
各地佛塔多为十三层是有一定寓意的,下七层寓“七级浮屠”,上六层寓“六道轮回”。佛祖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北印度迦比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所以各地佛塔也都建在所在寺院的西南角,朝向佛祖的诞生地,以示对佛祖圣地的向往与怀念。
宋嘉祐八年(1064)重建的兴隆塔为全砖结构,历经六百余年风雨巍然屹立。至清康熙七年(1668)农历的六月十七日,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发生了8.5级的强烈地震,兖州距震中约一百五十公里,当属重灾区。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记:“……震毁房屋,压弊男妇多人,兴隆塔毁……”同时被毁的还有兴隆塔下规模宏大的兴隆寺。
地震灾难之后百废待兴,国力匮乏,直到震后的第二十四年即康熙三十一年(1692),兴隆塔的重建工程才开始动工,为重建工程出资的既有兖州府、县多任、多级官员人等,也有社会各界人士及各地寺院僧众化缘所得,可谓是举全社会之力而建,因资金短缺工程进行的十分艰难,时建时停,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竣工,历时二十八年,对此,塔内刻石均有记载,十分感人。
侥幸的是经过强烈地震和震后重建,兴隆塔有一地宫始终未被发现。
1936年梁思成先生与妻子林徽因女士和学生刘敦桢先生来兖州考察,对兴隆塔作了认真研究后叙述说:山东滋阳县(今兖州)兴隆塔,形制颇为奇特,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层,全塔简洁无赘饰,各层但选涩出短檐而已,其塔身逐层递减,但最上六层则骤然缩减,如以另一小塔置于未完成塔上者,盖建至第七层建筑费告罄,故将上六层缩小欤?塔之建造年代为宋嘉祐八年。
梁先生认为,兖州兴隆塔之所以呈“子母塔”状,是因为施工期间工程费告罄所致,真若如此,歪打正着,使该塔独具一格,倒也成为了一件好事。
1912年兖州铁路通车,南来北往的旅客对兖州印象最深的就是兴隆塔,那年代兖州和其他地方一样没有高大的建筑,从兖州站的列车上看兴隆塔无遮掩物,十分清楚。在铁路开通的七十多年里,凡经兖州站的列车必须停车,有的旅客就从车窗里伸头观望,大多数旅客是乘到站台上洗漱的时间下车观望,这也使许多人知道了兖州这个地方。
毛主席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清楚地知道兖州的兴隆塔为隋塔。1958年毛主席在兖州火车站接见当地领导时曾饶有兴趣地询问兖州隋塔的情况,也许是语言的不同,当地领导认为是主席关心群众的吃水问题,问的是兖州的水塔,一番紧张之后便以铁路机务段仅有的水塔作答,受到了主席“当官要了解历史”的教导。
兖州人一直有在农历正月十六和二月二登高望远,踏青迎春的习俗,兴隆塔是兖州最高的景点,城乡人民大都来兴隆塔登高远眺,在1965年以前,兴隆塔周围全是土地,兴隆寺早已倾圮,这里很是空旷,正是人们踏青迎春的好去处
。兴隆塔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建后的二百多年里,历经多次战乱,尤其建国前的几十年里,火药武器发展迅速,破坏性大,给各地建筑造成重大灾难。在1948年解放兖州城的战役中,守城敌军在兴隆塔第七层平台上设立了指挥部,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指挥作战,对攻城的解放军部队造成了很大伤亡,因此我攻城部队被迫对兴隆塔进行炮击,致使第七层平台和第八层九层西南面的塔身被击毁,门、窗、塔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1977年兴隆塔被山东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文物十分重视。1984年山东省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对兖州兴隆塔进行全面维修,使第七层上的观景台焕然一新,缺失多年的雕花石栏重新竖立,并复加了不锈钢管护栏。塔顶的黄金琉璃葫芦塔刹重放光彩,并在顶端安装了避雷针,使之更加安全。
2008年9月兖州兴隆塔地宫首次被发现,震惊全国,引起了佛教界和文物考古部门的极大关注,中央电台和电视台及各省电台电视台及各大报刊等,对此作了专题报道,顿使济宁市的兖州名声大振。此后的多年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仍不间断的播放兖州兴隆塔地宫文物研究的专题片,让人十分震撼。地宫出土了三件国家级文物和其他珍贵文物及极有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料。地宫中有一珍贵的“安葬舍利碑”,碑文大意说佛塔地宫所藏瘞的舍利是于阗国光正大师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亲往佛祖圣地取经时获得,此舍利为佛祖金顶骨真身舍利,兴建此塔正是为安葬这些珍贵舍利,该塔仍按隋代木塔形制在旧址上兴建的砖塔,落成于嘉祐八年(1064)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有来自全国各地名山大寺的高僧大德38人及众多随从,有兖州兴隆寺下设的28个僧院的僧人,有朝廷派员,有省、州,县各级官员,更有府城周边的百姓,达万余人,盛况空前,成为了兖州大都督府(宋时兖州的称谓)一大盛事。此后在史料中皆称此塔为“兴隆寺舍利宝塔”。地宫中佛祖圣物作为佛门秘宗,从未在史志、佛著中有记载。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较为开明繁荣时期,呈现出重文轻武的局面,故“词学极盛于两宋”。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宗教文化也兴盛起来,各地纷纷兴建寺庙道观。在兖州不仅敕升为大都督府,成为了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兖州的兴隆寺也敕升为“皇家赐额寺”,在皇家赐额寺重建佛塔,供奉佛祖舍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009年兖州市政府又拨专款对兴隆塔进行维修,主要任务是加固和装饰,在每一层塔角檐处都悬挂了鎏金铜铃,叮当作响,悠扬悦耳,浓郁了周围的佛家气氛。塔顶的琉璃葫芦塔刹也更换成鎏金青铜葫芦塔刹,使这座千年古塔更加雄伟壮观。
2013年倾圯多年的兖州兴隆寺终于重现于世,殿堂依旧,古朴幽雅。
兴隆塔下,集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兴隆文化园拔地而起,更是高大巍峨,气势恢宏,这里寺、园、塔浑然一体,已经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
千古兴隆塔,至今仍然是兖州古城的主要标志,是济宁市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
《济宁晚报》“鲁艺”文学专版暨纪念
改革开放40周年“鲁宝祥通杯”
征文投稿邮箱:121162652@qq.com
jnwbchao@163.com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