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问一僧曰:「夜来好风!」
(缘起于现象界,禅师在勘验学人矣!)
僧曰:「夜来好风。」
(行者体性清净,本自空寂。惟汉来汉现,胡来胡现。当然夜来好风来,夜来好风现。行者如此应答,丝毫无参杂妄想心意识,以毕竟空体应万种缘。)
禅师曰:「吹折门前一枝松。」
(好强的夜风吹折门前一枝松。)
僧曰:「吹折门前一枝松。」
(当然吹折门前一枝松来,体性亦应以吹折门前一枝松。)
禅师次问另一僧曰:「夜来好风。」
(禅师如法泡制,以同句勘验另一僧。)
僧曰:「是甚么风?」
(住境生心,行者马上想到吹的是东南西北风?强风、台风、飓风?)
禅师曰:「吹折门前一枝松。」
(好强的夜风吹折门前一枝松
。)僧曰:「是甚么松?」
(见色便见心,闻声便见心,听到好强的风吹折了松,此松是大松树或小松树,妄想念随境转,是凡夫境界也。)
禅师曰:「一得一失。」
(前一僧已悟道似有所得,另一僧却迷失却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修行就怕不知修行路怎么走,最近几位同好前来商谈修行事,他们说来真是辛苦,在外道中追寻一些心通力,真不知修行是要做什么,用什么方法来修行。以前有位同学说:「我很有心要来修行。」我说您错了,不要用「有心」来修行,要用无心来修行。当然他说「有心」是「很想要」的意思,我这么一说,他先愣了一下,为什么他说有心来修行不对?修行起先不能以有心来修,要以无心先来修解脱道。
修佛法是在学心空,学习解脱、摆脱业缘的牵扯,若一直在有为法中钻牛角尖,修一些世间禅中之刀光剑影,在枝枝节节上求灵通力,却悟不到真空理地,不能使心得个休歇处,不能使自心遇任何境界能自在无碍,这样下去会浪费今生宝贵的生命,真是走错了路。所以修行人找对修行的方向是很重要的,除能深入经藏外,还要有人指导方向较为稳当。
修佛法得解脱道后,不是以空无的心来面对一切境时,这样会使我们的佛性泯灭,使行者堕入空亡。佛性本来具空有不二的如来藏真如性,故应能知能觉但不会有妄想心相应,如此才是空有圆融之境界。我们今生能修到此境界已是不错了,不可能与诸大菩萨或如来地诸如来等同,有无量的神通变化能力与智慧。但是今生证 到遇境如如不动,已是一个很好的境界了。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毕竟空境」,毕竟空的境界是什么?若不知道的人会以为心地中什么都没有,心地什么都不知道。若是这样认为的话,那是大错特错了,「毕竟空」是行者在有觉有知的情形下,能不去应一切缘,进入空有不二的境界。所以行者既然已去除诸多妄习,对于一切业缘应能知而不应,没有自己的心意思来面对、应缘,这样就是得个自在无碍的德性。
所以能证得毕竟空行者,对于修行之间的善境界或逆因缘,都要能坦然地概括地去自在承受,不会有丝毫的心意念相应,这样能觉知一切境界,却无有一烦恼心生起,甚至是觉知心生起,这是「照与照者」两相亡的境界,也是地上菩萨要学习的解脱境界。
修行初期,在不能承受一切逆因缘之时,行者应能以绝对的空来观一切境界与因缘,待认识本性本自无碍,都是因为习气、心病在应一切因缘后,已能懂得什么是空真如体的样子。在此之时,行者已能不必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以自在无碍的心来面对一切境,这就是住毕竟空的境界。
本公案禅师用同样的语句,来考验两位修行者,一个得无境之境,入毕境空之境界;另一个却对境起疑情,所以说是以妄习在应一切缘。故禅师考试后评语说:一得一失。我们从禅师评语中得知,得者是得个什么道理?失者是失在何处?若也能从此公案中了解个中道理,目前虽做不到此境界,却也能了解行者应该如何来修行。
3.语体文解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问一僧曰:「夜来好风!」
南泉山普愿禅师是很有名的一位禅师,有一日问一僧说:「昨夜突然来一阵好大的风!」南泉山者位于安徽,池州是贵池之称。而普愿禅师者为马祖道一宗师之法嗣,普愿禅师于得法之后即居于此南泉山,从不下山。后来应前池阳太守陆公、护军彭城刘公二人之请,乃下山举扬宗风,学徒云集,常随之众常达数百人之多。
南泉普愿禅师最有名的公案是「南泉斩猫」,此公案中南泉斩猫为何事,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
此段谓东西两堂之僧,各诤论猫儿是否有佛性时,南泉遇到后提起猫儿,欲考验有无能真悟禅宗道理者,就说:「若道得即放去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众中无一人能答,于是斩却猫儿以截断大众之妄想分别。后来圜悟克勤禅师评语说:「此事轩知,如此分明,不在情尘意见上讨。若向情尘意见上讨,则辜负南泉去。但向当锋剑刃上看,是有也得,无也得,不有不无也得。」但问题还留个尾巴,为什么赵州脱履安头上而出,即能救得猫儿?意即头上按履都是颠倒想,有、无,不有不无,尽在不言中,两堂僧众何必诤辩。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禅师在勘验学人矣!禅师不是无聊说些闲话,所有说必有其含意,是在勘验此僧的悟力。
僧曰:「夜来好风。」
此僧也不是省油的灯,随时警觉禅师的话语,一听到禅师如此说,不动心念地应嘴重复一次:「夜来好风!」真是遇境应境不着境,祇是现其境而已。若此僧不应答禅师话语也不对,不答应语言,禅师以为您是住于空性中,落于空亡,没有反应。
按语说:行者体性清净,本自空寂。惟汉来汉现,胡来胡现。当然夜来好风来,夜来好风现。行者如此应答,丝毫无参杂妄想心意识,以毕竟空体应万种缘。行者若不能达此境,他人讲一句话就要思虑,起多重妄想,当然非自然性、非真如性所反应者。
禅师曰:「吹折门前一枝松。」
禅师见此僧不着意,再继续考下去说:「因风好大,吹断了门前松树一段树枝。」禅师步步禅机,故说此句是事实的事,是否可再引诱此僧起妄想念,打打妄想说此段树枝多大,有没有人受伤等类的妄想。按语说:好强的夜风吹折门前一枝松。
僧曰:「吹折门前一枝松。」
此僧照样严谨心防,不动心意念,一听到禅师如是说,即照样划葫芦地说:「吹折门前一枝松。」按语说:当然吹折门前一枝松来,体性亦应以吹折门前一枝松。体性应缘亦若是,听闻其声,转述其音,并无自己心识生起,这样缘来应缘,境来应境,比以「空无」的心来应一切缘更高一级。
禅师次问另一僧曰:「夜来好风。」
普愿禅师考一个后,又找来另一僧,问同样的话语:「夜来好风。」按语说:禅师如法泡制,以同句话语勘验另一僧。
僧曰:「是甚么风?」
此僧就不同前僧了,一听到禅师说:「夜来好风」,马上要搞懂是什么风,风力有多大,从何方向来,往何方向去?一连串的心思,有可能都从此僧心中飘过。按语说:住境生心,行者马上想到吹的是东南 风、西北风?微风、强风、台风、飓风?这就是一般人的心态,一听到一件事不问清楚似很难过,所以我们大众就生活在这种心思频繁,总被一些语言、境界所迷,永远没得解脱知见。修行人要知道能止心,才能止口,口依第六意识指挥起分别想,有分别想,口就会说出。若不强加分别,禅师如是说,我就如是听,要答言也就重述一次。
禅师曰:「吹折门前一枝松。」
禅师不置可否,继续出他的考题,又说:「因风好大,吹断了门前松树一段树枝。」
僧曰:「是甚么松?」
此僧还没警觉这是考试,不是禅师在与您聊天,一听到:「因风好大,吹断了门前松树一段树枝。」就马上问说:「是什么松?」是大松树或小松树?是五叶松或三叶松?到底是哪一棵松树?
按语说:见色便见心,闻声便见心,听到好强的风吹折了松,此松是大松树或小松树,妄想念随境转,是凡夫境界也。看到此处反观自己,是否也有此种毛病,缘来以妄心应缘,不会以真如性应缘,总是处于烦恼境界中。
禅师曰:「一得一失。」
最后禅师下评语说,前后考验两个人,一个似有所得,有点悟证的样子;另一个却是迷失掉自己了,不知修禅是在修什么?按语说:前一僧已悟道似有所得,另一僧却迷失却也。依禅师的评语及上面的对话,我们也可以懂得应该如何修行,修到什么境界应有什么表现,若是迷失的话就像第二位僧人一样,还没有一点的体悟,甚至于也不知禅师出言都是在考验。
还有一种人可能对禅师的自言自语置之不理,这样虽是听到了话,却以空无的心来面对一切境,这是第一阶段在修行的人,要摆脱业缘在修的人。不要以为此修空的人,会比本公案的受考第一位僧人高,不是的!当修行到圆融境界的时 候,不是什么事都是默然无语以对,而是听闻归听闻,应缘归应缘,但重要的是不要有分别想,不要有自己的念头起,最后的境界就是这样,称之为「毕竟空境」。
(2003年10月19日撰于法尔)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