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

发布时间:2024-08-22 05:04:47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

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

在身业礼拜门中,世亲强调礼拜的对象与动机;而善导则加上“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华供养”,更强调礼拜的方法与行仪。在口业赞叹门中,世亲主要强调“称名”;而善导则赞叹依正二报的庄严,将称名从五念门中分出,放在后面的正业中,这与三心释中“深心释”相应,这是善导自己创造的体系。在意业观察门与作愿门中,善导将世亲的这二门顺序颠倒,并且将世亲观察门的毗婆舍那(观)与作愿门的奢摩他(止)舍弃,突出他的凡夫本位特色,从而变得容易与凡夫的行法相应,将五念门再编成净土教的实践行法。同时,由于善导将意业观察门与作愿门顺序的颠倒,从而使他的身业礼拜门、口业赞叹门、意业忆念观察门以身、口、意三业顺序,与三心的“至诚心释”相应;而后面的作愿门与回向门,则与回向发愿心相应,于是五念门便与三心建立了内在的相应,这正是善导改变世亲的五念门意图所在。

在回向门中,世亲则主要阐明前四门为自利行,而此门则是“利益他回向行成就”。[《无量寿经优波提舍》中说:“菩萨入四种行,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利益他回向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大正藏》卷26,233a。]相对于回向众生的一般圣道行,昙鸾的《往生论注》中说: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大正藏》卷40,836a。]

昙鸾把回向分为往相回向与还相回向两种,善导则继承了昙鸾的解释,在回向门中清楚地表现出来。善导对五念门的独特解释,体现了他从凡夫本位出发,建立自己的净土教。

善导的五念门是对三心的展开,同样五悔思想也是如此。三心的至诚心,即是通过身业礼拜、口业赞叹称扬、意业专念观察的三业实践,表示对阿弥陀佛的真实心。而修行者自身来说,对自己则生起无比的忏悔心,才能真正地修行实践,所以至诚心从狭义来说,则与五悔的忏悔相应;从广义来说,则与五悔的全部实践相当。[福原隆善〈善导大师の忏悔思想〉,藤吉慈海编《善导大师の净土教》,第61页。]

其次,深心可分为信机与信法两种来考察。第二劝请则是因为众生永没生死苦海而不觉知,所以劝请佛陀拔众生的痛苦;第三随喜是因为历劫以来怀有种种烦恼,焚烧诸善根,通过诸佛的教化,所以醒悟生起大精进随喜心。因此,劝请与随喜则与二种深信相应,但这种相应并不是单一的,而应该从重叠交叉来看,即劝请、随喜是因为烦恼具足的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流转,解脱三界的轮回十分困难,这就是信机;但是凡夫凭阿弥陀佛的本愿而称名念佛,则必得救济,这是信法。所以,劝请、随喜是深心的具体的忏悔法。

最后,回向发愿心分为诸善根回向与往生净土愿两个方面,即与五悔的回向与发愿相当。五悔中的回向,就是说凡夫在生死苦海中,随顺阿弥陀佛的教化,修诸善根,回向净土,即与回向发愿心的回向相应;而发愿即愿自他都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所以不但名称相同,而且内容都没有变化。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五悔内含于三心中,五悔就是三心的实践的具体方法。同时,五悔与五念门因为都是三心的展开,从而二者建立起一定的关连,下面,我们把五悔、三心、五念门之间的关系表列如下:

五悔三心五念门

忏悔至诚心身业礼拜门

劝请深心口业赞叹门

随喜意业观察门

回向回向发愿心作愿门

发愿回向门

从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善导的五悔思想不但与三心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同时与五念有着一定的关联,三者之间的联系体现着善导的忏悔思想的特色。在作愿门与观察门中,善导排除了圣道的止观修行,突出他的凡夫本位特色;同时,将称名从赞叹门中分出,另外展开为五种正行,而成为正行中的正业。在他的五悔中,回向在前,而发愿在后,表现了他以凡夫为本位的修行特征。

(3)广忏悔

广忏悔是相对于略忏悔而言,详细地说明忏悔的内容。首先,忏悔的对象是“十方诸佛、十二部经、诸大菩萨、一切贤圣,及一切天龙八部、法界众生、现前大众等”、“三宝前法界众生前”[《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7a、b。]。在《法事赞》中,忏悔的对象是“道场凡圣”、“三宝道场大众前”;在《观念法门》中,则是“佛”、“诸佛一切贤圣天曹地府一切业道”、“诸大德僧众”。所以,忏悔都不是专在阿弥陀佛前,而是诸佛及一切众生前忏悔自己的罪过,忏悔后,归依阿弥陀佛。

其次,忏悔的具体内容从杀生开始,偷盗、邪淫、妄语欺诳、绮语调弄、恶口骂辱诽谤毁呰、两舌斗乱破坏,到五戒、八戒、十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萨三聚戒、十无尽戒乃至一切戒及一切威仪戒等,对身口意所起一切罪行忏悔。善导十分强调戒罪的忏悔,表现了他对戒律的重视,如《龙舒增广净土文》中描述善导的持戒:

三十余年,不暂睡眠。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绝意名利,远诸戏笑;所行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好食送大厨供众,粗恶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饮啖;诸有嚫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譬见及坏塔,皆悉修营,燃灯续明,每岁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不与众同行,恐谈世事妨修行业;展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龙舒增广净土文》卷5,《大正藏》卷47,266a。]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善导持戒十分精严,所以特别注重戒罪的忏悔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着,善导说:“今于三宝前、法界众生前,发露忏悔,不敢覆藏

。唯愿十方三宝法界众生,受我忏悔,忆我清净。始从今日,愿共法界众生,舍邪归正,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生阿弥陀佛国,乃至成佛”。[《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7b。]这是发愿,愿众生能舍邪归正,发菩提心,同得往生。最后,结说:“如是等罪,永断相续,更不敢作,忏悔已,至心归命忏悔”,这表明了断罪的相续,归命阿弥陀佛。

要、略、广三种忏悔是六时礼赞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的,在《往生礼赞偈》中说:“须要中要取初,须略中略取中,须广中广取下。”[《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7a。]而此三种忏悔的不同内容表现了善导忏悔思想的独自特色。

我们对善导忏悔思想的基础——末法思想与根机论进行了溯源性考察。我们认为净土经典中对五浊恶世的描述,对后代净土教的末法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善导继承了昙鸾及道绰的末法思想及凡夫根机论,由此而建立自己的忏悔思想。同时,我们对善导著作中有关忏悔的用法进行整理,发现善导对忏悔的用法大部分来自智顗;同时行仪分四部五卷中忏悔的用法非常多,可见忏悔在善导净土教中的重要地位。

以上,我们详细地考察了善导忏悔思想的特色,阐明了在善导的净土教中,忏悔与修观、灭罪、称名念佛的关系,忏悔的形态及种类等。

善导对于“日想观”与“华座观”的忏悔的解释,都将忏悔置于观法的前方便的位置上,这是继承《普贤观经》及智顗的思想。但是,在解释“华座观”时,请愿摄受护念,得到佛的加被力,从而成就观法,这就突出他在观法修行上的他力本愿思想。所以,善导把忏悔逐渐与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联系起来,突出忏悔的成就是因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力,于是忏悔便具有他力的色彩。

忏悔作为佛教的修行法门,其主要功能即在于灭罪。但是,善导认为凡夫的忏悔灭罪必须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在《观念法门》中提出灭罪增上缘,从而显示他特有的忏悔思想。同时,他在《观念法门》中又阐明了“白毫观”忏悔灭罪的方法,强调佛对众生的救济作用。

在善导的忏悔与称名念佛关系上,我们认为应该是表里一体关系,从而很好地解释了“念念称名常忏悔”这句话,揭示了忏悔思想在善导净土教中的真正作用。关于忏悔的三品形态,我们从《观佛三昧海经》及《大方等大集经》出发,认为忏悔的三品是善导独自创造。

我们利用敦煌文书及比较学的方法,对要、略、广三种忏悔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善导在整理《十二光礼》时,将其中的忏悔偈改变为“要忏悔”;同时,我们认为善导的“要忏悔”是属于事忏,这是因为他的忏悔观与信机是相应的,并且是从净土信仰的立场来阐述事忏。善导的“略忏悔”就是五悔,我们通过善导的五悔与《十住毗婆沙论》及《观佛三昧海经》进行比较,推测善导的五悔是依据这两种经论而形成。同时,我们对《往生礼赞偈》中的五悔、三心、五念门及《往生论》中的五念门进行比较,强调善导的五悔思想不但与三心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同时与五念门有着一定的关联,三者之间的联系体现着善导的忏悔思想的特色。我们在“广忏悔”中发现善导注重戒罪的忏悔,刚好证明他传记中持戒精严的记载。

我们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说明善导在继承以往佛教的忏悔思想同时,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净土信仰的立场,从而使他的忏悔思想体现出其独有的特色。善导的忏悔思想不但在中国净土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探讨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