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太桥旦曾堪布:“自利”和“利他”,根​本不矛盾!

发布时间:2024-09-25 05:00:39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太桥旦曾堪布:“自利”和“利他”,根​本不矛盾!

佛法认为,生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纯粹利己的,这就是我们凡夫的阶段;还有一个是既利己又利他的,是菩萨的阶段;最后一个,是纯粹利他的,是佛的阶段。

凡夫的所思所想都是为了利己;菩萨已经能够利他,但还有一些利己的事情没有完全放下;而佛陀则是全然利他,哪怕呼出的一口气都会利益到很多的众生。对于佛陀来说,仅仅是呼吸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无不在利益众生,更何况其他。

而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毕竟处在一个纯粹利己的阶段,所以只能是造作地去利他,刻意地发愿利他。凡夫天生就是利己的,我们的自私与生俱来,不需要受教育,自然而然就会对自己好。

凡夫利益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佛法并没有一来就要求我们舍己利人。很多大德、很多伟大的修行人都说:我不要求你们利益他人,但却要求你们不伤害他人。

通过接受佛法的教育,比如看了《修心七要》,学习了《修心八颂》以后,我们会慢慢建立这样的观念:他人也像自己一样地追求快乐,也像自己一样地不愿意遭受痛苦,所以我们在利益自己的同时,做任何事都应该站在别人角度进行思维。

本来自己很想做的一件事情,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之后,我们也许就不做了;又或者某件事情已经在做的过程中了,但发现它影响到了别人,打扰到了别人,甚至是伤害到了别人,我们于是不再继续。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种进步。

但是现在很多人是反过来的,还没有做到停止伤害他人,心里就想要利益他人,嘴上也说着我要利益他人。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已经利益了很多人,解决了很多人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的很多快乐和幸福却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所以为什么大德们要求我们说,你不用利益他人,但是必须要停止伤害他人,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些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他们看得很清楚。

真正的利他一定是利己的,或者说利益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他人。

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一个界限在哪里呢?

就是行为上利益自己,但心里要发愿利益他人。

行为上是不得不利益自己,因为我们还处在凡夫的阶段嘛。如果是佛,他不利益自己没事,菩萨不利益自己也没事,因为佛菩萨已经完全脱离了业烦恼的障碍,初地菩萨之上就不会再受这个五蕴色身的影响,已经脱离了生老病死的这些事情,所以不照顾身体也没关系。

但是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即使心里很想利益他人,但如果行为上不利益自己的话是不行的,这个五蕴和合的血肉之躯是必须得好好照顾的。你爱自己也好,不爱自己也好,都得照顾它啊。

以前生活比较艰难的时候,有些父母因为很爱孩子,就把自己碗里面的肉都给孩子吃,时间久了,他的这个血肉之躯就因营养不良而虚弱,自然也就不能好好地照顾孩子了。

再比如有些人,儿女生病、父母生病的时候,特别体恤他们,好好照顾他们吃药、休养,但自己生病的时候却不当回事,不去医院,也不好好吃药,认为忍着就没事了。

如果你总是这样不爱自己的身体,同样身体也就不爱你,就可能罹患各种疾病,这就等于你不是在利他了。因为当你生病的时候,不仅不能服务他人,还会给他人增添很多麻烦。

所以说,我们在行为上不得不利益自己,同时内心则要发愿:我要照顾好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益他人。

有这样的心愿,那么利益自己也就是利益他人了。打个比方,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像对待车子一样:可以不爱它,但该维修就要好好维修,该加油就要加油,车子外观需要装饰漂亮的地方就装饰一下。

总之,我们可以把身体当成一个生存的工具来对待,需要吃早餐的时候就吃;需要营养的时候就给它营养;需要睡觉的时候就睡觉;需要治疗的时候就治疗。

如果连自己都没有照顾好,却想着利益他人,这个顺序就搞反了,是吧。你对他人有爱心这很好,但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身体是有一个局限的,对它的使用不能超过它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上不能过于极端,佛教主张保持中道。过于不爱惜自己,也不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就像车子一样,它能承载多少,加的油能跑多远,轮胎需不需要换,刹车、油门需不需要检查,这些你都要考虑。不能说轮胎爆了还接着开,油没有了还要用空档,这不行吧?

真正照顾好自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可以不爱自己,但是一定要打理好着装;你可以不爱自己,但是一定要梳理好头发;你可以不爱自己,但是该剪指甲的时候还是要剪,需要涂指甲油的时候也要涂,让人看到后感觉你的手指很漂亮,这也是一种利他。如果自己的手指甲长了、脏了都不管,别人看到后就觉得“哦,这个人是不是不会照顾自己呀”。

还有些人在生活中,昨天甚至前几天的剩菜还留着今天吃,吃完饭餐桌也不收拾,碗筷几天都没有洗,头发也是好几天没有梳理,等等。

修行人如果这样,不但没有利益到他人,而且还会招致他人的轻蔑或歧视。这时,你说的话就不会有什么力量,因为别人会觉得:“这个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那他说的话对我会有什么用呢?”

相反,如果自我管理得很好,不论有钱没钱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哪怕是放一个杯子、看一本书,都让人家一看就留下好的印象。别人看到你这样有规律地生活,发现自己的生活太乱了,于是想要向你学习,这时,你就自然而然地利益了他人。

现在这个时代,外表的影响力很大,一个学佛的人有多慈悲,别人看不出来;内在有什么样的境界,别人也看不出来;但是你有什么样的外表和气质,却是人人都会关注的。

如果你的气质特别好,大家就会赞叹:“哇!你看他学佛之后气质更好了,佛真有加持力!”这也是一种慢慢让他人学佛的善巧方便,只要对那些物质没有特别的执著就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为了利益他人而要利益自己”,或者我们不用“利益自己”这个词,改成“为了利益他人而要照顾好自己”。

你我现在处于完全是利益自己的一个生命阶段,我们不能模仿菩萨,更不能模仿佛。

不要今天皈依了,明天就炫耀自己是学佛人,马上好像一切都不执著了,穿得破破烂烂,吃别人吃剩的,这不是什么好的进展,这是快要发疯了。

学佛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刚开始的时候,黄金可以戴,天珠、玛瑙、珊瑚,等等这些都可以戴;随着修行的进步,10年、20年、30年以后,你一件件地放下这些东西;最后,在去世之前,什么都不执著了,身上什么都没有了,这才是学佛的一个正确的过程。

相反,如果一开始就好像什么都不执著了,结果学佛越久越放不下,那就麻烦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佛必须要循序渐进。

修持菩提心也是这样,我们不要认为没有做到利益他人就不符合菩提心的修持,甚至就是违背了菩提心,不是这样的。

修菩提心刚开始学的是什么?是要修造作的菩提心,能够刻意地去帮助他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我们虽然做不到“自轻他重”的菩提心,也做不到“自他交换”,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自他平等”,或者至少建立起“自他平等”的观念,比如刚才我坐在这个地方很舒服,所以我让你们也上来舒服地坐在这儿,这就是自他平等。

而最后的自轻他重离我们还比较远,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不要想一开始就做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佛修行就是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就像鸟的成长一样,虽然飞翔是它最终的梦想,但还在蛋壳里面的时候,就急着想飞是不对的;即使从蛋壳里出来了,但翅膀上的羽毛还没有完全长好,这时就想起飞也是不对的。等到真正成熟了,长大了,翅膀硬了的时候,自然也就可以飞了。

我们凡夫的阶段就像是小鸟还在蛋壳里面一样,而自轻他重就像是真正的飞翔,对我们来说为时尚早。

佛法有很多层次、很多境界。如果不分次第,这个也学那个也学,却对自己的真实状况不加观察,那就很容易好高骛远、误入歧途。

比如关于自利利他的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目前还处在一个纯粹利己的生命阶段,所以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遵循世间做人的常识来照顾好自己,遵循佛法的教育来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利益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地去做就可以了。

与此同时,在内心也要造作地发愿有朝一日自己有能力做到完全地利益他人!这样,自利利他就不会矛盾,而是一致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