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草的考题
贪恋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
有一天,我的恩师跟随老和尚到后山经行,忽然间看到一些很美的花草,恩师就说:「等一下!我去拿剪刀把花剪下来插水瓶供佛」。老和尚就说:「这些花草长在这儿,本来就是供养十方佛,那有需要“你”去剪来插水瓶才叫做“你”在供佛!要知道,在娑婆世界,只要贪恋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
对一一境,发广大心,供十方佛
老和尚对世间的一枝草,一朵花,都是发广大的供养心,供养十方佛。在老和尚的眼中,每一枝草都是佛的提醒,提醒他放下内心的贪嗔痴,不要再来轮回。
「会用功」,与「不会用功」
一枝草,会用的人,用来提醒念佛往生西方,
不会用的人,就用来贪爱,争取去轮回。
对老和尚来说,每一个境界都是使他觉醒的。所以说—
会用功的人,好坏的境界都可以生智慧,
不会用功的人,处处都会生起贪嗔痴。
※水蜜桃的测验
感恩猴施主
老和尚在山洞修行打坐八年中间,时常都有猴子会送水果去供养他,猴子的手一次只能拿一颗水果,如果送十颗水果,就表示猴子很辛苦,来来回回走了十趟,所以老和尚一直对猴子很有感恩的心。
水蜜桃,谁吃才「不可惜」?
有一天,有人送很大的水蜜桃去供养老和尚,老和尚看了就说要送给猴子吃。弟子一看,是这么大的水蜜桃,竟然要送给猴子吃,就问老和尚说:「这,送猴子吃会不会太可惜了?」老和尚就问他说:「不然给你吃,会不会可惜?」
布施—舍不得?样样可惜?
(检讨自已平等慈悲心)
是啊!「给猴子吃是不是太可惜」,这一句话一说出来就表示,我们的心对众生并没有平等慈悲。好的东西自己用都不会觉得可惜,如果要送给别人,或是送给小动物就觉得很可惜,一块很好的饼干送给蚂蚁吃,也觉得很可惜,舍不得。事实上,我们是不是比一只猴子更虔诚呢?猴子当时供养老和尚的虔诚,我们未必跟得上它!尤其反省自己起心动念时常是自私、为自己,舍不得布施,不肯舍己为人,这真是值得惭愧,不值得供养啊!
※游戏人间出考题
人山人海,为何而来?
当老和尚在世的时候,承天寺可以说经常人山人海,很多人都去拜访老和尚。到底来的人是为什么而来呢?有一天老和尚就笑着对弟子说:「人这么多,我们设法让一些人回去。」弟子就说:「人既然来了,要怎么叫人回去呢?」老和尚笑着说:「我有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鼎鼎大名老和尚
该长怎样,才能如您的意?
我们知道老和尚年纪老了,没有牙齿,是装着假牙。当访客很多的时候,他就故意坐得弯腰驼背,头歪歪的,又把假牙弄出去,流着口水,好像在打瞌睡。大家看到这种情形,都觉得很奇怪,很怀疑—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广钦老和尚吗?怎么会这样呢?看老和尚其貌不扬,也不像一位高僧,大家看了都很失望,没兴趣,都回去了!
不是来求佛法的,(迷于事相,看外表的)果然都回去了!
老和尚看这么多人走了,就在那儿笑,说:「这些都是来看外表,迷于事相的,也不是真要来求佛法的,果然都回去了。」
我们一般人是—有人来就摆出一副庄严的形象,让人家参观,很怕人家不生恭敬心,批评我们不庄严。但是老和尚真是无我相、无人相。你看他其貌不扬,对他没兴趣,他也不要紧,他很自在,根本不需要人家恭敬他,所以他游戏人间,用各种办法来考验—到底你是来看外表的呢?还是要来求佛法的呢?
※请别误会
请注意,我们说这考古题,目的是要检讨自己参访的动机、态度。知道处处是考题。并不是劝大家学老和尚故意弯腰驼背、流口水
。更不是说外表不整的,就是功夫高深,请大家别误会。※西方钱,要会赚
没脱俗,才感觉别人在刺激(嫌骂)我
心在道,就觉得别人在教导我
有人去向老和尚告状,哭着说,某某人说话都刺激他。老和尚听了就教训他说:「俗气,没脱俗—俗人才会感觉是别人在刺激我。如果是修行人,心放在修道,目标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人家如果说我们不好,就是在帮助我们改进修行,就是送西方钱来给我们赚。结果,人家送西方钱给你赚,你不会赚,还坐在那儿哭,哭说别人给你刺激。」
※一无可取—「憨慢」又「厚性地」(台语)(笨、又脾气大)
为争一口气,宁坚持缺点
十年二十年,还是老脾气
有的人,别人如果劝他要怎么样,他就会赶紧反驳说:「你自己还不是如何如何!你自己做不好还说我!」他为了要赢一口气,宁可坚持自己的缺点,结果十年、二十年过去,还是那样的脾气。这种人是不怕自己不往生,不怕自己没有进步,只怕别人不知道他脾气大、反应快,只怕别人不知道他「我执」很重,随时都要赶紧表现一下。老和尚形容这叫做「憨慢,又厚性地」(台语)—能力差又脾气大。(贪、嗔、痴、慢具足)
本来我们对某一件事,做得比较不好,能力差、笨一点,是不太要紧的,但是如果脾气又大,不堪劝导就发脾气,这样「憨慢,又厚性地」—能力差脾气又大,就没有什么优点可取的了。
到底修行是为谁修?
(别人不好,我就有借口,也不必改好吗?)
别人帮助我们修行改进,没有生感恩的心,反而生气想要反咬人。意思是—别人如果做不好,你就有理由也可以不必改好,到底你修行是为了他修,还是为你自己修呢?
别人如果没有修行,你就有理由跟着不修行,有人很有修持,你为什么不效法他修持呢?阿弥陀佛那么有修持,你不去跟着佛学习,修正自己,只会拿著「别人不够好」,来做自己不肯修正的借口,这有什么用呢?
※师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么办?
实力的考试
老和尚曾经考过很多弟子这个题目,他老人家并不是事先宣布这是考试,考问答题,然后等你思索答案。他是非常严厉,甚至有点威力强迫似地命令弟子,倒穿鞋子!以这种境界来考验,你会怎么办,这才是实力的考试。
何谓倒穿鞋子
所谓「倒穿鞋子」并不单指倒穿鞋一件事,而是代表一切颠倒行不通之事,代表不如理,不如法之事。也许他是教你做一件不该做的事;也许是你要去做一件该做的事,他却不许你如法去做,这就如倒穿了鞋子(把鞋前后倒穿)。
以逆境考戒、定、慧
现在如果考笔试,问我们,什么是佛法「三学」,大家可能都会写上「戒、定、慧」然后沾沾自喜:考这题,我会!事实上,如果用一个境界来考验我们—遇逆境,是否持戒?是否有定?是否有慧?可能我们就会考不及格,甚至考零分。
未发芽,不能求根、茎......花果。
恩师也常考我们这一题—考古类似题,她不会事先宣布这是考试,而且考完之后,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虚心求请教导,去了解自己成绩如何,是否有错,她也不会再三主动来向你宣布成绩,指出错处,教令改正。为什么呢?弟子既无心要了解自己的过错以便改正,那么可以说是尚未发心要学佛,修行(修改错误心、行)等于是还不想上学。(准备逃学浪荡,流浪生死!)弟子既不想学,不想修正,师父如果去教他,再三指正他,他必然会觉得师父处处在找他麻烦,嫌骂他,甚至大生反感,觉得师父很没修养,都在造口业。这样的弟子去教他,反而会使他更堕落。这样的弟子,就是根机不成熟,根机不成熟是无法强教的。只好默默耐心等待,因为连芽都还没发的,求其根,茎,叶,果都太早了。这样的弟子,也许要千生万劫之后才会发心想学,师父也只好先去西方等候时机了。
话说回来,师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么办?
(一)有一种混沌的弟子
老和尚说:「有一种混沌的弟子,师父教他倒穿鞋,他就真的倒穿,也不管倒穿,能不能“行得通”。」老和尚摇头感叹!
何以混沌?
—(1)依人不依法,不知是考试
这类「果真倒穿鞋」的弟子,也有不同的心态—有人是认为:反正是师父教的嘛,有错师父要负因果,我照做就是了!他不了解学佛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师父若真教错,师父当然有不良因果,但是,自己会选择去随顺错误,就是没有智慧,这选择是自心去选的。选择的因果,是要自己负责的。而且,他不了解,这不是教导,这是考试—考你怎么办,考戒、定、慧的实践。因为都不了解,浑然不觉不知,所以老和尚说,这是混沌(糊涂)的弟子。种如此糊涂之「因」,打算得什么「果」呢?用如此糊涂之心,不会投错胎吗?
—(2)不学也不问(跌痛了怪师父)
另外,还有人同样是照做「倒穿鞋」但他是另一种心态—他是「乖乖牌」想法—乖乖照做,他以为师父若错,他跟着师父错,叫做「依教奉行」,叫做「尊重孝顺」。他不知道连儒家孔子尚且责问弟子—「陷父母于不义,孝乎?」何况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讲求智慧,而非盲从。他不了解自己是盲从迷信,还以为自己很乖,会得孝顺奖和老实奖。他也不明白这是考试,所以就交上一张「呆呆盲从」的考卷。有交卷就算了,他根本「不求」明白道理,虽然完全不懂,也不知该谦卑求教。(即不学,也不问),不知佛法从恭敬中求,他会勉强倒穿鞋子去走路,走得很辛苦,如果走不动、行不通、跌倒跌痛了,那时不知会不会怪师父教错?唉,可怜,不知自己学错,竟拿「是非考题」中「非」的题目,去努力实行。师长本是以故意叫弟子闯红灯,来考弟子是不是老实遵守交通规则,弟子却傻傻去闯红灯,还以为自己老实听话!因为有此重重的不解、迷糊,所以老和尚说这叫混沌弟子。当倒穿鞋,跌痛的时候,要怪师父教错是很容易的,而很少弟子会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其实是自己完全没有求法想学的心,也没有虚心谦敬求教的态度,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会了,总是在护著「自我」的面子,轻法慢教,让师长完全没有教导的下手处。
一个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过失,有可以改进的余地,就等于认为自己圆满成佛了,这种憍慢心是很严重的,真如老和尚所言,狂憨神抬,抬不退了!
佛法从恭敬中求—「恭敬」、「求」本身即是佛法
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碍)开发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动发心、低头、谦卑请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来拜托你学。其实佛已经苦口婆心拜托我们觉悟,拜托很久了,佛总是慈悲拜托我们学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们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头求之于觉性,所以无法相应。
佛是开悟证果的人,他很慈悲,又很自在的,实在完全不须要我们去恭敬他,即使我们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对他也毫无影响,但是对我们本身有极大的影响。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并不是佛架子很大,要人家低头、磕头,才肯给一些佛法。恭敬也不是单指对佛像,经本的恭敬,是指对一切众生,真理、事、物的恭敬;在面对种种境界人事时,能深体佛心,和佛共一心—共一觉悟,慈悲的菩提心,而且能和佛共一柔软谦卑的心,如佛往昔舍身求法的敬心谦卑,自能在「事」中,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于日常待人处世之琐事中,也能悟得佛法。否则历「事」千万,仍不能于中悟得佛法之「理」。生生世世仍是迷惑之人。
有人以为恭敬中求,是一种方法,是间接的手段以之求得佛法,殊不知「恭敬中求」的本身,就是最「直接」降伏我执烦恼的妙法,本身即是高深之佛法,并不是透过「恭敬求」,另外去获得什么佛法。因为障碍我们成佛的,根本不是别人、别事,而是自己内心的妄想、执着,这点佛在初成道时,已经揭露,而「执着」中最根本的,就是我执—自我种种见解,思想上的迷惑,由自我的执着,产生自我保护、自私的贪、嗔、痴、慢、疑。所谓恭敬中求,就是直接走出这些执着。
凡是不能恭敬,不能谦卑求的,必然还有骄慢、自大、自我保护等我执的乌云障住,这些乌云不是障他人,是障自己的佛光开显。
印祖说的几分恭敬得几分利益,这并不是说,透过恭敬去求,很久以后才得利益,而是—能恭敬即是能当下舍「我执」之乌云,必然同时透出佛光。能将十分的傲慢、我执乌云都舍掉,自然当下透出十分佛光,这是自性本有的佛光,不是向外去求。所谓恭敬中求,当然是先求之于自心那份能降伏我慢、愚痴的能力。能求自己发出这份心力,才有恭敬和求法的表现,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菩萨戒,教我们,对不懂的佛法,要正观,正向,承认自己盲无慧目,以正确态度,仰信如来,恭敬求法,学习。不精进习学,也是违反戒律精神的。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念佛好像很容易,但如果缺乏「恭敬中求」这份心力,可能所发射的心念电波,会有很大偏差,不能进入佛频道。就如射箭不难于发射,难于中靶,只要操弓持箭略有偏差,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
入佛门,未曾恭敬求法
—冤枉耗一生
像这考古题所说,师父教倒穿鞋子时,明明自己不懂道理却强不知以为知,自以为是,就倒穿,乱行一遭,完全不知该谦恭求教其中的理法,这何尝有「恭敬法?」何尝有一分「求」法心,如果连一分「恭敬求」的心都不曾有,当然是连一分利益也难得的,如果在佛门中耗了一生,不曾以一分恭敬求法,不曾得一分利益,这不是很冤枉吗?无怪乎,老和尚用「混沌」二字来形容。末学自己检讨起来,实在有太多「混沌」,虚耗了太多混沌的光阴,而且一直不知不觉自己的混沌,但愿以此考古题,唤起自己觉性,不要生生世世泡在混沌中—背觉合尘。
(二)有一种「更加混沌」的弟子......
另外还有一类弟子,老和尚形容是「更加混沌」的。
就是,当师父出这样考题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考试,于是就很自以为是地,认为师父实在太无理,程度又太差!或许他外表不敢表示什么,但他心想:「哼!这种师父,连鞋子不能倒穿都不知道,竟然还教我要倒穿鞋,做什么师父嘛,简直比我还差,这种师父不要也罢,本人这种高材生,才不屑听你的呢,我从小自己就会穿鞋,穿得比你好,不要你教!」
这样的弟子,不但不知这是考试,而且,总是不打自招地表现出自己一向的憍慢之心,总是交出一张「本人一向善于轻慢,不知谦恭,不但刚强难化,难调难伏,也不知自己外表无违,好像很有礼貌,骨子里是又傲又怠慢」。
这样的答卷,在选佛场上,准备得几分呢?
这样的答卷,戒、定、慧,各得几分呢?
准备往主「懈慢国」?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是「先意承问」。待人处世都是先谦卑低头,承事请问,然而我们口念弥陀,心行却大反其道—脖子是钢筑水泥,何尝效法佛「先意承问」?有时,师父先低头请问弟子,弟子还爱答不答,甚至还东张西望,爱理不理呢!这种答卷,在选佛场上又准备得几分呢?这种修「因」和成佛的「果」,根本对不上,这种憍慢的存心、因地,即使很努力念佛,修各种福,充其量,也只能到阿修罗国作国王或公主吧,或者往生「懈慢国」吧!(经上曾示,很多本想往生西方者,都生到懈慢国,不能到西方,如是因,如是果啊!)要往生西方清净佛国,必须要因果相符啊。
何必考这种「颠倒穿鞋」的题目呢?
有人听到这里,实在很疑惑—
乖乖依教奉行,倒穿鞋也不行;
怪师父错教,我行我素,也(说是憍慢)不行,
那该怎么办呢?
有人或者很埋怨—都怪师父太无聊,正法不教,却教人倒穿鞋!
何以考这种颠倒穿鞋的题目?
—(1)训练无量觉
—(2)训练以觉性面对逆境,活用戒、定、慧
我们要了解,世间境界那有一切顺心如意,顺理无违的呢?我们一生一定会遇到很多无理之事,和不如意之境,也会遇到很多邪知邪见的「恶知识」,老和尚出这种考题,目的就是要教我们—这种时候该怎么办;目的就是要训练我们用清楚明白的觉性去面对、如法处理,训练戒、定、慧实地起用,把绊脚石也作垫脚石,处处觉悟,用佛性的光明,才是阿弥陀佛「无量觉」、「无量光」之义。否则口念阿弥陀—无量光,而遇境总是无量「暗」(暗昧不觉)这种念佛根本不相应,也就是口念心不念。
—(3)教示念佛与「无量光」觉性相应
往生论上教我们—「随顺名义,称如来名。」称念佛名,应该随顺名号中无量光明,无量觉悟智慧......种棱含义,真实修行。这本是老和尚用反面考验指引我们反省的深刻美意,慈悲。然而,很多弟子是不曾了解师父慈悲的,而且也「不愿」去了解,师父考试与教学的旨意,更没有想学「佛之知见」的动机,只是一味照自己老观念,老思想,一天过一天。十年前考这题,不会,十年后考相似题照样不会,可能还是错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下去,百年、千年还是不会!生生世世,「临终大考」都是同样用「无量暗」的心去应考投胎,必然会照路去轮回,不可能突破!老和尚慈悲在日常生活大小事中锻炼我们用「无量光」的觉性,帮助我们突破老旧迷暗思想,和念佛真心相应。说实在,境界本身没有好坏。考题本身也没有好坏,但是应考的各人用心不同,植「因」不同,「果」就会大异其趣。
结果总是—觉者走明路,迷者走暗路。
—(4)教示能「觉知」颠倒,才能「消除」(知迷,才能悟)(不「觉」颠倒,如何「销」我亿劫颠倒想?)
佛在楞严经说,如来是「正遍知」,众生是「性颠倒」,不但一重又一重颠倒,而且从不觉,不承认自己颠倒,而且总是大海水弃之不要,只认一个小水泡自以为就是全部海潮(喻:「广大佛性无量光明」弃之不要,只认这肉体迷妄身心,以为是「我」,迷执不舍)生生世世,未曾发现自己严重颠倒—只迷于我执、法执,不要真性,而且连发现都还没发现,又何以「销我亿劫颠倒想」?
老和尚在启发(指示)我们回头来检讨觉察自己的「颠倒」,否则,连有贼都不知道,不用说捉贼了!连有错都不知,如何修正?连有迷都不知,如何能悟?平时常常「颠倒」,临终如何「心不颠倒」?
宁在无量暗中,自鸣得意?
不向「无量光」低头学习?
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是用「不觉」去投胎才轮回的。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十劫中佛一直要接我们,而我们总是一直执着在自己迷妄的知见中,困在自己的习气中,宁可在「无量暗」中,趾高气扬自鸣得意,不肯向「无量光」去低头学习。
(三)临床考验中的戒、定、慧—恭敬求法。
恩师开示我们,当老和尚出其不意,突击考,要她倒穿鞋或颠倒行事时,她怎么办—她合掌虔诚跪下顶礼,虚心向老和尚请教其旨,说:「鞋子倒穿,该怎么穿,怎么行,弟子不会,求师父慈悲教导—鞋子倒穿该怎么穿?求师父开示为什么要倒穿?」老和尚点头了。
聆听恩师这段开示,细细体会其中的意味,不由得深深敬礼这份恭敬求法学佛的心,这不是笔试答卷写的—「戒定慧是佛法三学」,而是临床考验中的戒、定、慧三学—
一、师长颠倒说法、甚至(威吓)反教不如法事,弟子仍然遵佛教戒、保持敬师、敬法之心念、态度,不生丝毫轻师慢教之心,这就是「戒」。
二、当其时,没有因为考题怪异离奇,境界违逆而心乱,以致于迷失掉自己学佛之本意与初发心,这就是「定」。
三、遇境,能判断邪正,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又能当下以清楚明白的心,恭敬的态度,求明其理,这就是「慧」。
如此,遇境考验,第一念,第一句话,第一个动作,就流露出戒定慧的学习和平时的用心。
同一师长,同一考题,答案何其不同!
佛学和学佛(纸上谈兵,和上战场)
佛学和学佛不一样:考「佛学」问答,问三学是什么,就写上「戒、定、慧」这并不难。但用境界考「学佛」,可能就「三学总休」甚至「总丢」。在顺逆境界,真用上戒定慧三学,才是学佛,否则,都是纸上谈兵,不堪上战场。
有人抱怨,当他再三犯错时,师长指正他的口气不礼貌,不委婉,大言不惭地说:「就算我常做错,错都错了!师父也要很和气好礼来教我怎么补救!」这令末学十分惊讶:闯红灯撞死人,竟然还要骂交通警察对他不够礼貌委婉,不知自己乱闯乱撞之心,多么不礼貌,不委婉。这样的「勇士」,犯过堕地狱,也会怪阎罗王和牛头马面对他不够礼貌委婉吧!这样的心态,做人都有问题,欠缺了一份惭愧心,学佛如何得利益?
检讨上道场(上学、学佛)的态度
如果一个孩子去上学,都只是带便当水果去给老师吃,然而却不肯好好「求学」,老师讲课也不谛听,东张西望,甚至只顾和同学聊天,老师考试也不好好作答交卷,老师交代功课也不作,既不管自己哪里不会,也不肯虚心请教,甚至不学又妄自批评老师,只爱管同学家闲事,爱和同学到校园玩玩一起吃便当,讨论饭菜寻开心,荒废光阴,这样的孩子,不但包管会受大人的责备,还可能会被退学!然而当今很多大人上道场目的也只是想带些食品、水果去供佛僧(带便当给老师吃)并和道友闲话家常,根本就没想学佛,没想修改自己,和上述的孩子上学状况差不多,而奇怪的是,大人们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上学是如此,必定知道孩子错了,可能会痛加责罚也不一定,但大人自己以此种态度上道场(上学),却很难发现自己有问题,很难回头修正;平时责骂孩子成绩不好时,也很少回头检查自己各科成绩单,这是很可惜的,若把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这样错过了,到底是谁能承担这份过失呢?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佛法没有末法,是「人」末法。
老和尚说:佛法没有末法,是「人」末法—是人不懂敬佛、重视法,老是把佛法摆在生活之最末—摆在财、色、名、食、睡之后,更摆在「茶余饭后」之后,「人情应酬」之末。把学佛重要性摆在最末后的人,就是末法时代的人。如果是敬佛重法的人,永远是在正法时代的!而从不在乎佛法,甚至和佛唱反调的,就是灭法时代的人了!
谨以弘一大师传中一语供养大家互勉
人身难得,是万古一瞬的因缘,
佛法难闻,是历劫不遇的际会,
错过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份过失!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