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感应网

六祖是见了道的,而且是祖师,在当时就是法王,他是有力量的,佛

发布时间:2024-04-11 05:01:20作者:准提咒感应网
六祖是见了道的,而且是祖师,在当时就是法王,他是有力量的,佛

六祖关于明暗的开示也很精到,一般人总是把明暗对立起来,把烦恼菩提对立起来。但是“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你如果在明暗之中去寻道就错了。还是那一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明也是它,暗也是它。洞山的《宝镜三昧》有两句可以作为六祖这里的注解: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天黑了,万物都暗了,你的自性并没有暗,它正光明着哩!天亮了,阳光普照,你的自性也不会因之而明显了。为什么呢?这些明暗都是客尘,都是外境,都在自性中生灭,而这个自性动都未动。

无生无灭,并不是离开了生灭,世间的一切都是在生,都是在灭。深入佛教后,见了道后,你就可见到生灭之中的那个不生不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这是佛法的心要,千万要记住。一切东西都是有条件构成的,条件消失了它就不存在了。有个“假名”就有它的作用。若离开“假名”另外还可以找个什么是找不到的。这个偈语把三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其中了。最后证悟了什么呢?“春在枝头己十分,”现成得很啊,用不着你去追求,用不着你去制造,春天本来就是在这儿嘛。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有个和尚问大随法真禅师:“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不知这个还坏不坏?”——我们这个自性还坏不坏?大随说:“坏!”那个和尚弄不清楚,又问:“那么就不得己必须随它去,随它坏了吗!”大随说:“是的。”那个和尚不服,认为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怎么会坏呢?于是又去请教投子大同禅师。他把与大随的谈话向投子介绍了,投子马土向西方礼拜,说:“想不到西川有古佛出世”(这个大随也是四川人)。

这个道理讲明白了不好,大家可以参一参。坏,在道内还是道外呢?若在道外,那又什么是道呢?若是道内,那道会坏吗?成与坏是相对的。金刚不坏之体是包括了低层次的坏与不坏,你真的懂得了,那成也是它,坏也是它,生也是它,死也是它,你就得大自在了。不过须要点明的是,针对那个和尚执着于那个“不坏”、放不下,大随、投子是大宗师,就是要把他的那个执着破了,这才是禅宗的作略,并不是要在理论上给你辩论什么坏与不坏。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修道的人以智慧照破烦恼,这是教下传统的说法,也没有什么不对,但禅宗却在这里向上提持。六祖认为,智慧与烦恼是二,不是不二,从体上来讲,烦恼即菩提,所以禅宗从高一层的意义上讲,是不断烦恼的,断烦恼等于断了菩提。所以既不重于菩提,也不畏于烦恼,而只重明心见性,这个问题谈得多了,这里就不多讲了。

见了道的人是有气象、有力量的。检验一个人修行的标准是什么呢?俗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修行人来说,我们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有的人著书立说,你一看里面的道理高得很,头头是道。但看他的行为呢?却不那么像,总觉得说是说得极好,行为上总不是那么回事,要注意这个差距,所以六祖一再强调“心行”,要把学到的理论用在实践中,要把佛说的道理放在身语意三业的修持上。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是见了道的,而且是祖师,在当时就是法王,他是有力量的。 武则天是了不起的皇帝,是人王,可以主宰国内的一切,但却支配不了六祖,大家要体会见道的力量。所以说:“既为法王, 何慕人王”,佛法的力量,是超越世间的

六祖大师就说,道的本体,也就是性的本体。没有明,也没有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和暗,是一种代谢的意思。明来则暗去,暗来则明去;明代替暗,暗又代替明。“明明无尽”:你所说的这个明明无尽,“亦是有尽”:也是一个有尽。“相待立名”:为什么呢?它有对待法,明对着暗;有对待,就会有尽。“故净名经云”:所以《维摩经》就说,“法无有比”:法没有可以和它比类的。“无相待故”:它是绝待的,不是相待的;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佛,智慧

般若的地位有多高。佛经被记录、整理出来后,其中部头最大、分量最大的就是般若。一部《大般若经》就有六百多卷。玄奘法师译经,力气花得最大,精力耗得最多的就是这部经。而《金刚经》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学佛的人不学般若,那他就等于没有学佛法,不管你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都必须有般若的见地,这是本钱,也是学佛的资粮。对禅宗而言,般若就是禅宗的灵魂。要知道,历代真正的祖师,他们都是把般若弄活了的。

《坛经》为什么说是“法宝”呢?通俗地说,《坛经》就是诸法之宝,我们依据《坛经》所说的法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动、修行,就可以解脱于烦恼,得到人生的自由,并彻底地了脱生死,所以说叫“法宝”。

六祖大师,佛

为什么称六祖为“大师”呢?在佛教中,大师就是佛,他的言行可以作为人天的规范,故称大师。大师又叫天人师,既是人间、又是天人的老师。大师可不是随便称呼的,有的人学佛有一些成就,佛学也好,弟子也多,应该受到社会的尊敬, 但也不能动辄奉承为大师。在历史上,能如玄奘大师、六祖大师那样的人并不多,要明白其中的分寸。

般若是印度音,就是智慧的意思,这个智慧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智慧,而是依照佛的说法,了生脱死,得到解脱的那种智慧。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而讲得最多的就是般若。菩萨们称佛一切时都说般若,所有的佛法都从般若而出,所以般若为诸法本,为诸佛母。龙树菩萨有个徒孙叫阿侯罗拔陀罗,他写了一首“赞般若波罗蜜多偈”,写得极好,其中有这么几句: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大家千万注意这几句,可以当作日常功课常常诵读观照,久后自有佳音。“善知识”是佛教的专用名词,指可以帮助我们修行,建立正知正见, 趋向涅槃,了生脱死的老师。一般佛教徒出于自谦

。常常称他人为善知识以随喜。菩提是印度语,即觉悟。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我们成佛的依据。自性就是佛性本身,它不离开觉性,并且本来就是清净的。如果它不清净,又怎能成为成佛的依据呢?既然每个人都有菩提自性,这个自性又本自清净,所以我们就可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感应网